跳到主要內容

目不識丁


音讀

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漢語拼音 mù bù shì dīng

釋義

連「丁」字都不認識。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語本《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不學無術」、「胸無點墨」




典源

#《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
弘靖之入幽州也,薊人無老幼男女,皆夾道而觀焉。河朔軍帥冒寒暑,多與士卒同,無張蓋安輿之別。弘靖久富貴,又不知風土,入燕之時,肩輿於三軍之中,薊人頗駭之。弘靖以祿山、思明之亂,始自幽州,欲於事初盡革其俗,乃發祿山墓,毀其棺柩,人尤失望。從事1>有韋雍2>、張宗厚3>數輩,復輕肆嗜酒,常夜飲醉歸,燭火滿街,前後呵叱4>,薊5>人所不習之事。又雍等詬責吏卒,多以反虜名之,謂軍士曰:「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6>力弓,不如識一丁字。」軍中以意氣自負,深恨之。
〔注解〕


(1) 從事︰職官名。漢刺史佐吏,通稱為州從事,歷代因其制,宋廢。

(2) 韋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詳。曾為太子賓客。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時,其為觀察判官,攝監察御史。主政其間,與張弘靖多改習俗,引起當地居民不滿,憤而起亂,遭叛民捕殺。

(3) 張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詳。為張弘靖任幽州節度使之從官,與韋雍等俱遭叛民殺害。

(4) 呵叱:大聲責罵。叱,音ㄔˋ。

(5) 薊:地名。唐玄宗開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漁陽,約當今河北省薊縣。

(6) 石:音ㄉㄢˋ,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二七.張嘉貞列傳》


典故說明

「目不識丁」原作「不識一丁」。據《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載,唐代時,張弘靖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軍政。當他前往幽州上任時,當地百姓夾道觀看,看到他乘著轎子走在軍隊之中,大家都非常驚訝。因為當地的將軍都是與士兵一同日曬雨淋,從不坐轎子的,因此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為安祿山之亂的發起地,人民向來強悍尚武,張弘靖想改善當地的民風,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此舉更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書證



01.明.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誥敕之館,目不識丁。」

02.《警世通言.卷一七.鈍秀才一朝交泰》:「他兩個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識丁,也頂個讀書的虛名。」

03.《醒世姻緣傳.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識丁的,村氣射人的,就是王侯貴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內卻沒半分誠敬。」

04.《隋唐演義.第一七回》:「惠及是他最小兒子,倚著門廕,少不得做了官。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05.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九》:「余在都時,永之引見滿洲學士春臺。春自云:『年三十時,目不識丁,從一禪師靜坐三月,頗以為苦。』」

06.《濟公傳.第一八一回》:「我們這座村莊,有七八十戶人家,有三四輩人,沒有一人認字的,都是目不識丁。」

07.清.鄭燮〈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不數年間,變富貴為貧賤。有寄人門下者,有餓莩乞丏(丐)者,或僅守厥家,不失溫飽,而目不識丁。」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不識字。
使用類別 用在「才識淺薄」的表述上。
例  句 01 他目不識丁,你寫字條給他有什麼用?
02 現代教育如此普及,還有目不識丁的人嗎?
03 他可能目不識丁,連報紙拿反了都不知道。
04 他是個文盲,目不識丁,你就別為難他了。
05 由於時局動蕩,有些人因為失學而目不識丁。
06 老婆婆目不識丁,但歌仔戲文卻可全本地背誦。
07 這是甲骨文的「丁」字?啊!我果然是目不識丁了。
08 爺爺說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唸過書,目不識丁。
09 我本目不識丁,今天所以會寫字,是參加成人補教學來的。
10 來到這異國都市,面對滿街外文,我變成目不識丁的人了。
11 為政者必須知道,國家越多目不識丁的國民,就越難強盛。


辨識



近義: 不識之無,目不知書,胸無點墨
反義: 知書識禮,滿腹經綸,學富五車,識文斷字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目不識丁」及「胸無點墨」都有知識水準低落的意思。
異 「目不識丁」側重於一字不識;「胸無點墨」側重於學養程度低。
 目不識丁 胸無點墨 辨似例句
 ○ ㄨ 他可能~,連報紙拿反了都不知道。
 ㄨ ○ 哪知他~,雖然急得滿頭大汗,這下聯是怎樣也對不出來。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不識一丁
注音︰ ㄅㄨˋ ㄕˋ ㄧ ㄉㄧㄥ
漢語拼音︰ bù shì yī dīng
釋義︰ 猶「目不識丁」。見「目不識丁」條。
01.《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源)

02.《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村夫不識一丁,愚者豈無一得?」 


參考詞語︰ 一丁不識
注音︰ ㄧ ㄉㄧㄥ ㄅㄨˋ ㄕˋ
漢語拼音︰ yī dīng bù shì
釋義︰ 猶「目不識丁」。見「目不識丁」條。
01.宋.吳編修〈八聲甘州.繫酒船夜入古江樓〉詞:「歎從前眼底,一丁不識,四海曾空。」

02.《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那邢生後來做到尚書的人品,你道他眼裡那裡有你這個一丁不識的佳公子?」 


參考詞語︰ 不識丁
注音︰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漢語拼音︰ bù shì dīng
釋義︰ 猶「目不識丁」。見「目不識丁」條。
01.宋.王十朋〈孟甲孟乙好蓄古錢因示以〉詩:「閭閻富家子,繞床堆阿堵。一字不識丁,碌碌何足數!」

02.《清代北京竹枝詞.都門雜詠.時尚門.看京報》:「惟恐人疑不識丁,日來送報壯門庭。」 


參考詞語︰ 眼不識丁
注音︰ ㄧㄢˇ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漢語拼音︰ yǎn bù shì dīng
釋義︰ 猶「目不識丁」。見「目不識丁」條。
01.宋.文天祥〈不睡〉詩:「只因知事翻成惱,未到放心那得眠;眼不識丁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參考詞語︰ 未識一丁
注音︰ ㄨㄟˋ ㄕˋ ㄧ ㄉㄧㄥ
漢語拼音︰ wèi shì yī dīng
釋義︰ 即「目不識丁」。見「目不識丁」條。
01.《明史.卷一八○.王端列傳》:「文職有未識一丁,武階亦未挾一矢。」 


參考詞語︰ 目不識字
注音︰ 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ㄗˋ
漢語拼音︰ mù bù shì zì
釋義︰ 即「目不識丁」。見「目不識丁」條。
01.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模稜兩可

音讀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漢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注解〕 (1) 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 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 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00614_w 01.jpg;&00614_w 01.jpg;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 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推己及人

音讀 注音 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tuī jǐ jí rén 釋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源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昔者聖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典故說明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書證 01.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源) 0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04.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縣時期.興革條例》:「不知講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

馬耳東風

音讀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漢語拼音 mǎ ěr dōng fēng 釋義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證 01.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02.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03.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02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