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7的文章

怒髮衝冠

音讀 注音 ㄋㄨˋ ㄈㄚˇ ㄔㄨㄥ ㄍㄨㄢ 漢語拼音 nù fǎ chōng guān 釋義 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的樣子。◎#語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 典源 ◎1#《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1>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2>視秦王3>無意償趙4>城,乃前曰:「璧5>有瑕6>,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7>,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莊子.盜跖》。 (2) 相如: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趙人。出身寒微,本於他人門下為食客。趙惠文王時,秦昭襄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帶著璧玉前往,見秦王毫無誠意,便以智謀將和氏璧完整帶回趙國。後來又在秦、趙澠池之會,智辯秦王,使趙王免於屈辱,遂封為上卿。 (3) 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中,皆受挫於藺相如。 (4) 趙:趙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5) 璧:指和氏璧。戰國時楚人卞和得玉璞於楚地山中,楚文王時理其璞,製成寶璧,命名為「和氏璧」,後輾轉為趙惠文王取得。 (6) 瑕:音ㄒㄧㄚˊ,玉上的斑點。 (7) 卻立:退後

南轅北轍

音讀 注音 ㄋㄢˊ ㄩㄢˊ ㄅㄟˇ ㄔㄜˋ 漢語拼音 nán yuán běi chè 釋義 轅,大車前部套在牲口左右兩邊的木頭,用以拖車。轍,車輛駛過留下的痕跡。「南轅北轍」指本要向南,但卻駕車往北行,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比喻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典出《戰國策.魏策四》。後亦用「南轅北轍」比喻二者彼此背道而馳,或比喻遙隔兩地。△「背道而馳」 典源 《戰國策.魏策四》 魏王1>欲攻邯鄲2>,季梁3>聞之,中道而反4>,衣焦不申5>,頭塵不去6>,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7>,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8>。』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9>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10>,舉欲信11>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12>,王之動愈數13>,而離王14>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注解〕 (1) 魏王:指戰國時魏國君王魏圉,生卒年不詳。在位三十四年卒,諡安釐,世稱安釐王。 (2) 邯鄲:戰國時趙國首都,地約當在河北省邯鄲市。 (3) 季梁:戰國時魏國臣子,生卒年不詳。 (4) 中道而反:中途折回。反,通「返」,回來。 (5) 衣焦不申:衣服上的皺折不去整理,比喻匆忙。焦,因風吹日曬致使的捲曲皺折。申,通「伸」,伸展。 (6) 頭塵不去:滿頭的塵埃不去清除,比喻匆忙。 (7) 大行:大路。行,音ㄒㄧㄥˊ。 (8) 之楚:往楚國去。之,往。楚,戰國國名,地約當在今湖南、湖北、安徽、 浙江及河南南部,為當時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國。 (9) 用:旅費。 (10) 霸王:古時稱諸侯中最強大的為霸,擁有天下的為王。 (11) 信:取信。 (12) 廣地尊名:擴充領土,提高聲譽。廣,擴充,動詞。尊,提昇,動詞。 (13) 數:音ㄕㄨㄛˋ,屢次。 (14) 王:指稱霸天下的王業。 典故說明 據《戰國策.魏策四》載,戰國時,魏國安釐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臣子季梁得知了這個消息,立即從旅途中折返,想回去勸阻。一回到魏國,季梁顧不得衣服的

南腔北調

音讀 注音 ㄋㄢˊ ㄑㄧㄤ ㄅㄟˇ ㄉㄧㄠˋ 漢語拼音 nán qiāng běi diào 釋義 形容人說話的語音不純,夾雜著南北方音。※語或出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二》。後亦用「南腔北調」指南北各種腔調。 典源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二》 沈總憲近思,在都無眷屬,項霜泉嘲之,云:「三間無佛殿,一個有毛僧。」魯觀察之裕1>,性粗豪2>而屋小,署3>門曰:「兩間東倒西歪4>屋;一個南腔北調人。」薛徵士雪善醫而性傲,署門曰:「且喜無人為狗監;不妨喚我作牛醫。」 〔注解〕 (1) 魯觀察之裕:魯之裕,字亮儕,清湖北麻城人,生卒年不詳,康熙舉人,曾任觀察一職。觀察,職官名。唐、宋諸道設觀察使,明清稱各道道員為觀察。 (2) 粗豪:粗疏豪爽、不拘小節。 (3) 署:音ㄕㄨˋ,題寫。 (4) 東倒西歪:形容房屋等破舊不堪傾倒歪斜的樣子。見「東倒西歪」。 典故說明 清朝官員魯之裕,生性粗疏豪爽、不拘小節,因為他住的房子很小,就在門上題字寫道:「兩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用來說明屋子破舊、傾倒歪斜的樣子,以及他說話口音不純,夾雜南北方音。「南腔北調」可能就是直接摘自這個門聯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人說話語音不純,夾雜著南北方音。也可用來直接指南北各種腔調。 書證 01.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二》:「兩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源) 02.《歧路燈.第九五回》:「滿場上生旦淨末,同聲一個曲牌,也聽不來南腔北調,只覺得如出一口。」 03.清.趙翼《簷曝雜記.卷一.慶典》:「每數十步間一戲臺,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 04.《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壁上懸的畫是楷書《朱子治家格言》,兩邊一副箋紙的聯,上寫著:『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05.《鏡花緣.第二一回》:「這鳥為甚不是禽鳴,倒學狗叫?俺看他油嘴滑舌,南腔北調,到底算個甚麼!」 06.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封臺》:「像聲即口技,能學百鳥音,並能作南腔北調,嬉笑怒罵,以一人而兼之,聽之歷歷也。」 用法說明 一、 語義說明 形容人說話語音不純,夾雜著南北方音。 使用類別 用在「口音混雜」的表述上。 例  句 01 老王的口音南腔北調,大家跟他說話都聽得一頭霧

南柯一夢

音讀 注音 ㄋㄢˊ ㄎㄜ ㄧ ㄇㄥˋ 漢語拼音 nán kē yī mèng 釋義 淳于棼夢中出任南柯太守,歷盡人生窮通榮辱,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後用「南柯一夢」比喻人生如夢,富貴得失無常。 典源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據《唐人小說》引) 東平淳于棼,吳、楚1>游俠之士。嗜酒使氣,不守細行。累巨產,養豪客。曾以武藝補淮南軍裨將,因使酒忤帥,斥逐落魄,縱誕飲酒為事。家住廣陵郡東十里,所居宅南有大古槐一株,枝幹修密,清陰數畝。淳于生日與群豪,大飲其下。貞元2>七年九月,因沉醉致疾。時二友人於坐扶生歸家,臥於堂東廡3>之下,二友謂生曰:「子其寢矣!余將秣馬濯足4>,俟子小愈5>而去。」生解巾就枕,昏然忽忽,髣髴若夢。見二紫衣使者,跪拜生曰:「槐安國王遣小臣致命奉邀。」……王曰:「前奉賢尊命,不棄小國,許令次女瑤芳奉事6>君子。」生但俯伏而已,不敢致詞。……他日,妻謂生曰:「子豈不思為政乎?」生曰:「我放蕩,不習政事。」妻曰:「卿但為之,余當奉贊。」妻遂白於王。累日,謂生曰:「吾南柯7>政事不理,太守黜廢,欲藉卿才,可曲屈之,便與小女同行。」生敦授教命。王遂敕有司8>備太守行李。因出金玉、錦繡、箱奩9>、僕妾、車馬,列於廣衢10>,以餞公主之行。……郡有官吏、僧道、耆老、音樂、車輿、武衛、鑾鈴,爭來迎奉,人物闐咽,鐘鼓喧譁,不絕十數里。見雉堞臺觀,佳氣鬱鬱。入大城門,門亦有大榜11>,題以金字,曰「南柯郡城」。見朱軒棨戶12>,森然深邃。生下車省風俗,療病苦,政事委以周、田13>,郡中大理。自守郡二十載,風化廣被,百姓歌謠,建功德碑,立生祠宇。王甚重之,賜食邑,錫爵位14>,居臺輔15>。周、田皆以政治著聞,遞遷大位。生有五男二女。男以門蔭16>授官,女亦娉於王族,榮耀顯赫,一時之盛,代莫比之。……是月,司憲周弁疽發背,卒。生妻公主遘疾,旬日17>又薨18>。生因請罷郡,護喪赴國。王許之。便以司農田子華行南柯太守事。……生自恃守郡多年,曾無敗政,流言怨悖,鬱鬱不樂。王亦知之,因命生曰:「姻親二十餘年,不幸小女夭枉,不得與君子偕老,良用痛傷。」夫人因留孫自鞠育19>之。又謂生曰:「卿離家多時,可暫歸

泥牛入海

音讀 注音 ㄋㄧˊ ㄋㄧㄡˊ ㄖㄨˋ ㄏㄞˇ 漢語拼音 ní niú rù hǎi 釋義 泥塑的牛掉入海中。比喻人種種互相矛盾的思慮被解開。#語本《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後用「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復返。△「杳如黃鶴」 典源 #《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問:「師見什摩道理更住此山?」師曰:「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景德傳燈錄.卷八.潭州龍山和尚》 典故說明 《祖堂集》共二十卷,為南唐時釋靜、釋筠二位禪師所編,是重要的禪宗史料。內容輯錄過去七佛、初祖大迦葉至三十三祖慧能,及青原下八世雪峰義存之孫徒、南嶽下七世臨濟義玄之孫徒,共二百五十餘人。本集早於《景德傳燈錄》,為現存最早的綜合禪宗史傳,亦為後世諸燈史之所據。本集以史實立傳,編錄諸位禪師的機緣法語,是古代佛門公案之集成,並收錄偈、頌、歌、行等禪文學,以及朝鮮禪宗的史料。北宋以來,本書亡佚,現存為西元1912年於韓國伽耶山海印寺發現之版本。在《祖堂集.卷六》記載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禪問漳州龍山和尚:「和尚你是領悟了什麼道理,所以能住在這座山裡面?」龍山和尚回答:「我看見了兩頭泥做的牛互相爭鬥,跌入海中,直到如今全無消息。」佛家之中,以「泥牛」比喻人的思慮。一個人的內心在未開悟之前,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只現在的想法和過去的想法矛盾,內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滿了衝突和比較,就像兩頭牛在互相爭鬥,無法解脫,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馬上就會融化了;同樣的,一個人如果悟得智慧,開悟見性,原本心中的固執和主觀意識,也會馬上消失無蹤。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如何開悟,但是開悟的方法和境界並不是文字或語言可以形容,所以龍山和尚用了「泥牛掉入海中,至今沒有消息」的比喻,表示未開悟前,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別人都是對立的,互相不斷爭鬥;開悟之後,這種內外在的對立與爭鬥就不再發生了。因為有了智慧,能夠超越種種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也就無從鬥起。後來「泥牛入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去不復返。    書證 01.《五燈會元.卷一六.圓覺曇禪師》:「三腳驢兒跳上天,泥牛入海無蹤跡。」 02.元.尹廷高〈送無外僧弟歸奉廬墓〉詩二首之二:「踏遍名山眼界寬,歸閑且得一身安

弄璋之喜

音讀 注音 ㄋㄨㄥˋ ㄓㄤ ㄓ ㄒㄧˇ 漢語拼音 nòng zhāng zhī xǐ 釋義 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語本《詩經.小雅.斯干》。 典源 《詩經.小雅.斯干》 乃生男子,載1>寢2>之床,載衣3>之裳,載弄之璋4>。其泣喤喤5>,朱芾6>斯皇7>,室家君王。 〔注解〕 (1) 載:音ㄗㄞˋ,且、又。指同時做兩個動作。 (2) 寢:躺臥。 (3) 衣:音ㄧˋ,穿。 (4) 璋:玉器,形狀如半圭。 (5) 喤喤:狀聲詞。形容小孩的啼哭聲。 (6) 朱芾:朝服。天子正朱色,諸侯黃朱色。芾,音ㄈㄨˊ。 (7) 皇:莊盛、輝煌。 典故說明 「弄璋之喜」是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璋」是一種玉器。《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意思是說,如果生了男孩,就讓他睡在床上,穿好衣服,給他一塊玉玩,希望能增進他的德行,預祝他將來能夠成為執玉器的王侯。後來「弄璋」就被人用來比喻生男孩。「弄璋之喜」也就成了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如《金瓶梅.第三一回》:「今日是你西門老爹加官進祿,又是好日子,又是弄璋之喜,宜該唱這套。」 書證 01.明.無名氏《四賢記.第一九齣》:「恭聞老先生弄璋之喜,里中諸輩,特具菲儀奉賀。」 02.《金瓶梅.第三一回》:「今日是你西門老爹加官進祿,又是好日子,又是弄璋之喜,宜該唱這套。」 03.明.陳汝元《金蓮記.第二齣》:「室人王氏,琴瑟聲和,更駕才于詠雪,新有弄璋之喜,允符種玉之祥。」 04.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書簡.答奧村德輝書九首其八》:「嗣聞足下有弄璋之喜,佳兒岐嶷,兆於初生之日矣。」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 使用類別 用在「生兒之喜」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張先生最近有弄璋之喜,同事們紛紛向他祝賀。 02 為慶祝學長弄璋之喜,大家決定合買一份禮品送他。 03 編輯室近來喜事連連,繼總編弄瓦之後,副總編日前亦有弄璋之喜。 04 他幫剛出生的兒子拍了許多照片,準備將弄璋之喜的喜悅,傳給遠在美國的親人們。 辨識 近義: 天賜石麟,熊夢之喜 反義: 弄瓦之喜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弄璋之慶 注音︰

弄巧成拙

音讀 注音 ㄋㄨㄥˋ ㄑㄧㄠˇ ㄔㄥˊ ㄓㄨㄛˊ 漢語拼音 nòng qiǎo chéng zhuó 釋義 本想賣弄才能、聰明,卻反而做了蠢事。比喻枉費心機。※語或出《五燈會元.卷三.江西馬祖道一禪師》。 典源 ※《五燈會元.卷三.江西馬祖道一禪師》 龐居士問:「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師直下覷1>;士曰:「一等沒絃琴,唯師彈得妙。」師直上覷;士禮拜2>。師歸方丈3>,居士隨後。曰:「適來弄巧成拙。」又問:「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此理如何?」師曰:「這裡無水亦無舟,說甚麼筋骨?」 〔注解〕 (1) 覷:音ㄑㄩˋ,瞇著眼注視。 (2) 禮拜:合掌叩頭表示恭敬。此指請教完畢的行禮。 (3) 方丈:僧寺住持所居之室。 典故說明 馬祖道一,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禪法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力弘揚禪風。馬祖除了上堂示眾的普說之外,對眾多弟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記載馬祖和龐居士的對話,大意是說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為已經領悟本來面目,沒有表示認可,只是眼睛往下看;對於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所以將眼睛往上看。馬祖以動作回答,讓龐居士自己省悟。龐居士覺得自己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實在是弄巧成拙。後來「弄巧成拙」被用來比喻枉費心機。 書證 01.《五燈會元.卷三.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師歸方丈,居士隨後。曰:『適來弄巧成拙。』」(源) 02.宋.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蓋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03.《封神演義.第五六回》:「嬋玉曰:『孩兒係深閨幼女,此事俱是父親失言,弄巧成拙。』」 04.《蕩寇志.第四一回》:「以致吳用單遣武松,武松難支,不能成事,於是弄巧成拙,反斷送了一個時大哥。」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四回回目》:「接木移花丫鬟充小姐,弄巧成拙牯嶺屬他人。」 06.《痛史.第二回》:「只怕她本人不願,叫喊起來,那倒弄巧成拙了。」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枉費心機。 使用類別 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例  句 01 讀書沒有捷徑,偷機取巧,必

年高德劭

音讀 注音 ㄋㄧㄢˊ ㄍㄠ ㄉㄜˊ ㄕㄠˋ 漢語拼音 nián gāo dé shào 釋義 「年高德劭」之「劭」,典源作「邵」。「邵」通「劭」。「年高德劭」指年紀大而品德好。語本漢.揚雄《法言.孝至》。△「德高望重」 典源 漢.揚雄《法言.孝至》 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年彌1>高而德彌邵2>者,是孔子之徒與? 〔注解〕 (1) 彌:更加。 (2) 邵:美好。通作「劭」。 典故說明 「年高德劭」原作「年高德邵」。揚雄,字子雲,西漢成都人。《法言》是揚雄擬《論語》而作,始於〈學行〉篇,終於〈孝至〉篇。孔子曾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年少時,血氣還沒有穩定,要避免貪戀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避免爭強好鬥;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竭,要避免貪得無厭。揚雄在〈孝至〉篇中也有一段記載:「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年彌高而德彌邵者,是孔子之徒與?」意思是說:人到了老年,要警惕自己,謹言慎行,不可貪得無厭。能夠做到年紀越大且德行修養越受人敬重,便可說是孔子言論的信奉者了。後來「年高德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年紀大而有德望。出現「年高德劭」的書證如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二齣》:「終南山有一隱士,年高德劭,時望所尊,人皆稱為陳公。」 書證 01.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二齣》:「終南山有一隱士,年高德劭,時望所尊,人皆稱為陳公。」 02.《清史稿.卷八九.禮志八》:「律令,凡鄉飲酒,序長幼,論賢良,別奸頑。年高德劭者上列,純謹者肩隨。」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年紀大而品德好。褒義。 使用類別 用在「品德高尚」的表述上。 例  句 01 王老先生年高德劭,頗受人尊敬。 02 來賓當中,張老先生年高德劭,理當上坐。 03 這位年高德劭的教授,學養精深,深受學生們的敬重。 04 王婆婆年高德劭,鄰里間的大小糾紛都有賴她來解決。 05 這位望重士林、年高德劭的教授來到本校演講,所有學生都爭著出席演講會。 06 每年端午節的龍舟競渡,都先由年高德劭者帶領祭拜點睛,然後才開始精采的划船比賽。 辨識 近義: 德高望重,齒德俱尊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年高德劭」

牛衣對泣

音讀 注音 ㄋㄧㄡˊ ㄧ ㄉㄨㄟˋ ㄑㄧˋ 漢語拼音 niú yī duì qì 釋義 牛衣,給牛隻禦寒遮雨的衣物,多用麻草編成。「牛衣對泣」指漢代王章家貧,沒有被子蓋,生大病時只能睡在牛衣之中,他自料必死,於是對妻涕泣訣別。典出《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章》。後用「牛衣對泣」比喻夫妻共度貧困的生活。 典源 《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章》 王章字仲卿,泰山鉅平人也。少以文學為官,稍遷至諫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初,章1>為諸生2>學長安3>,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4>中,與妻決5>,涕泣6>。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師尊貴在朝廷人誰踰仲卿者?今疾病困戹,不自激卬,乃反涕泣,何鄙也!」後章仕宦歷位,及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當知足,獨不念牛衣中涕泣時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書遂上,果下廷尉獄,妻子皆收繫。 〔注解〕 (1) 章:王章(?∼西元前24),字仲卿,西漢泰山鉅平人。元帝時歷官至京兆尹。帝舅王鳳專權,章上書言鳳不可任用,應更選忠賢,被鳳誣諂下獄死。 (2) 諸生:眾儒生。泛指在學的人。 (3) 長安:地約當今長安縣。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部,南依秦嶺終南山,北連渭河平原。當時為西漢首都。 (4) 牛衣:牛隻禦寒遮雨的衣物,多用麻草編成。 (5) 決:通「訣」,辭別、告別、永別。 (6) 涕泣:流淚哭泣。 典故說明 王章是西漢人,在朝廷為官時,以敢於直言忠諫而得名。據《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王章》記載,他出身寒微,早年還是個窮學生時,和妻子住在長安,生活極為困苦。有一次,王章病得很重,家裡卻連可取暖被子都沒有,只能睡在給牛隻禦寒用的衣物裡。這種牛衣是用亂麻編成。王章覺得自己這次一定好不了了,於是哭著和妻子訣別。王妻聽了丈夫的話,不但沒有同情哀憐他,反而把他罵了一頓,她說:「當今朝廷,有誰的才幹勝過你?現在不過是遭遇那麼一點困苦疾病,你就哭哭啼啼地無法振作,這樣怎麼做得了大事呢?」後來王章果然度過了難關,在元帝時升任為京兆尹。而當初他們夫妻二人在困頓中,病時只能以「牛衣」禦寒的那段故事,後來被濃縮成「牛衣對泣」,用來比喻夫妻共度貧困的生活,如明.張岱〈五異人傳〉:「昔日牛衣對泣,今乃富比陶朱。」便取此義。 書

牛刀小試

典故說明 「牛刀」是指宰牛用的大刀,語出《論語.陽貨》。孔子的學生子游在魯國的武城當官,以禮樂教化百姓,因此城內一片祥和。有次孔子來到武城,看到學生子游的政績斐然,便笑道:「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治理武城這樣的小地方,需要靠禮樂教化這樣大費周章嗎?子游聽了便回答說:「我從前聽老師說:『在上位的人學了禮樂,就懂得愛護百姓;在下位的人學了禮樂,便容易聽從治理。』」孔子聽了子游的話,就說:「弟子們!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剛說的只是開玩笑罷了!」後來「牛刀」便被用來比喻人富有大材。北宋時,蘇軾的好友歐陽修之孫歐陽憲要去韋城赴任主簿一職,「主簿」是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的地方小官,而韋城也只是一個小地方。蘇軾認為,以歐陽憲的才學卻屈就於這樣的職位,實在是大材小用,便寫了一首詩送他,詩中有「讀遍牙籤三萬軸,卻來小邑試牛刀」句,便是說歐陽憲學識淵博,卻只能在這小地方試身手。後來「牛刀小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有大才能,在小事上施展。 書證 01.宋.許應龍〈代賀察院啟〉:「儒林挺秀,士萼交輝。早擢第于太常,旋馳聲於宦路,牛刀小試,游刃恢恢。」 02.宋.洪适《盤洲文集.卷七二.眾官祭羅通判文》:「惟公螢窗種學,足用三冬。……登名鴈塔,騰譽儒林。牛刀小試,卓魯銷聲。」 03.金.路鐸〈題鄒公所藏淵明歸去來圖〉詩:「牛刀小試義熙前,一日懷歸豈偶然?」 04.元.吳澄〈次韻程簿〉詩:「鼇石真堪礪,牛刀小試初。已聞三月政,更看一年餘。」 05.元.路鐸〈題鄒公所藏淵明歸去來圖〉詩:「牛刀小試義熙前,一日懷歸豈偶然。有意侯君門外柳,無機還我酒中天。 06.明.楊榮《文敏集.卷五.歌行.送甌寧大尹章文郁復任》;「章君自是錢唐彥,早入成均與髦選。驥足高騰迴出群,牛刀小試初為縣。」 07.明.無名氏《尋親記.第一○齣》:「兩袖天香下九重,牛刀小試宰華風。」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有大才能,在小事上施展。 使用類別 用在「小露長才」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做這點事情,對他來說真是牛刀小試。 02 這道菜是大廚師的牛刀小試,口味果然不同凡響! 03 剛才的魔術,只是大師的牛刀小試,下面還有更精彩的表演。 04 他是一個辯論高手,今天參加這場小型辯論會,不過牛刀小試罷了。 05 小明的成績一向很好,這次參加模擬考,對

體貼入微

音讀 注音 ㄊㄧˇ ㄊㄧㄝ ㄖㄨˋ ㄨㄟˊ 漢語拼音 tǐ tiē rù wéi 釋義 體會、思量達到細微的程度。※語或出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二.杜少陵詩》。後用「體貼入微」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十分細緻周到。 典源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二.杜少陵詩》(據《清詩話續編》引) 至於尋常寫景,不必有意驚人,而體貼入微,亦復人不能到。如東坡所賞「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等句,若不甚經意,而已十分圓足,益可見其才力之獨至也。 典故說明 趙翼(西元1727∼1814),字耘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人,是清代詩人及史學家。他的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合稱「乾隆三大家」。論詩重「性靈」,主張創新,與袁枚接近。他反對明代時的復古傾向,也不滿沈德潛等人的「神韻說」及「格調說」。所著《甌北詩話》,系統地評論了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高啟、吳偉業、查慎行等十家詩。在評論杜甫詩作的文章中,他認為杜甫的詩,表現了他個性中本有的性靈,完盡地表達了詩的意境,往往是其他人所無法達到的。另外部分寫景的詩,即使未必是所要表達的意境,然而因為竭意地摹寫,反而令人讀來印象深刻難忘,感覺奇險至極。至於一般的寫景,雖不一定有刻意驚人的詩句,但那體會、思量所達到的細微程度,卻也是其他人無法表現的。在這裡趙翼就用了「體貼入微」來形容這種藝術創作的境界。後來「體貼入微」常被引用來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十分細緻周到。    書證 01.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二.杜少陵詩》:「至於尋常寫景,不必有意驚人,而體貼入微,亦復人不能到。」(源) 0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八回》:「澄波道:『……做買賣的人,只要心平點,少看點利錢,那些貧民便受惠多了。』我笑道:『這可謂體貼入微了。』」 0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九回》:「看那詞是:『……只恐瞢騰傷玉體,教人憐惜渾無計。』我道:『這卻全在美人心意上著想,倒也體貼入微。』」 04.《啼笑因緣.第七回》:「你真聰明。不但唱得好,而且是體貼入微哩!」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對人的關懷與照顧,十分細緻周到。  使用類別 用在「細心呵護」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受到這麼體貼入

體無完膚

音讀 注音 ㄊㄧˇ ㄨˊ ㄨㄢˊ ㄈㄨ 漢語拼音 tǐ wú wán fū 釋義 全身上下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容受傷慘重,全身都是傷痕。語本《世語》。後亦用「體無完膚」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典源 《世語》(據《三國志.卷二八.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鄧艾》裴松之注引) 師纂1>亦與艾2>俱死。纂性急少恩3>,死之日體無完皮。 〔注解〕 (1) 師纂:三國魏人,生卒年不詳,官至益州刺史。 (2) 艾:鄧艾(西元197∼264),字士載,三國魏義陽棘陽人。少有大志,為司馬懿賞識,歷任尚書郎、參征西軍事、南安太守。元帝景元中,大舉伐蜀,入成都,蜀主劉禪出降。後為鍾會誣陷,被殺。 (3) 少恩:對人缺乏恩澤。 典故說明 「體無完膚」原作「體無完皮」。三國時,魏任命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舉兵伐蜀,因遭蜀將姜維阻於劍閣,久攻不下,因此萌生退兵之意。另一魏將鄧艾趁此率軍向南轉進,深入蜀地,大破蜀軍,逼近成都。後主劉禪覺大勢已去,遂送印請降。鄧艾率軍進入成都,蜀漢滅亡。此次戰役中,鄧艾的奇襲戰術居首功,也因此他深感驕傲,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又將蜀國舊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為朝廷官員,或收為下屬。鄧艾居功自傲,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後來,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意見不同,鍾會、衛瓘、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遂密謀造反。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鍾會被殺,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怕事跡洩露,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師纂亦在被殺之列。師纂平日為人,個性急躁,對人苛薄而缺乏恩澤,所以死狀極慘,甚至被折磨得身上的皮膚沒有一處是完好的。後來「體無完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傷慘重。亦用來比喻遭人批評、駁斥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 書證 01.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八.黥》:「楊虞卿為京兆尹時,市里有三王子,力能揭巨石。遍身圖刺,體無完膚。」 02.《舊五代史.卷三五.唐書一一.明宗紀一》:「事武皇三十年,排難解紛,櫛風沐雨,冒刃血戰,

聽天由命

音讀 注音 ㄊㄧㄥˋ ㄊㄧㄢ ㄧㄡˊ ㄇㄧㄥˋ 漢語拼音 tìng tiān yóu mìng 釋義 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展。語本漢.孔臧〈鴞賦〉。△「聽其自然」 典源 漢.孔臧〈鴞賦〉(據《藝文類聚.卷九二.鳥部下.服鳥》引) 季夏庚子,思遁靜居,爰有飛鴞,集我屋隅。異物之來,吉凶之符,觀之歡然,覽考經書。在德為祥,弃常為妖,尋氣而應,天道不踰。昔在賈生,有識之士,忌茲服鳥,卒用喪己。咨我令考,信道執真,變怪生家,謂之天神。禍福無門1>,唯人所求,聽天任命,慎厥所脩2>。栖遲養志,老氏之疇,時去不索,時來不逆,庶幾中庸!仁義之宅,何思何慮?自令勒劇。 〔注解〕 (1) 禍福無門:禍福的來源本非命中注定,沒有常規。 (2) 慎厥所脩:謹慎其所研習。「脩」通「修」。 典故說明 「聽天由命」原作「聽天任命」。孔臧是西漢魯人,孔子十一代孫。西漢文帝時,孔臧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歷位九卿。西漢初年,各家學說不一,對儒家思想解釋不同。孔臧對此極為不滿,因此上書皇帝,乞為太常博士,以為紀綱古訓,使後人治學時有所依循。孔臧共作賦二十四篇。在〈鴞賦〉之中,孔臧藉著屋頂上聚集了不祥的飛鴞,來辨明吉凶禍福之理。他認為禍福本非命中注定,所以沒有常規可循,乃是按照每個人的行為,而得到相對的報應;與其汲汲於趨吉避凶的迷信,不如聽憑天意,自然發展,而一個人只要能夠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居仁行義,又何必憂慮上天會降下災禍?後來「聽天由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展。 書證 01.明.沈自晉《望湖亭.第二齣》:「這個也只要盡其在人,說不得聽天由命。」 02.《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事情到了這個場中,只好聽天由命了。」 03.《老殘遊記二編.第二回》:「我教你個好法子,你拿手絹子把眼挴上,死活存亡,聽天由命去罷!」 04.《說唐.第四三回》:「公主遵兄之命,在綵樓上去拋毬擇婿,對天祝道:『姻緣聽天由命。』」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任憑天意及命運而自然發展。 使用類別 用在「消極無為」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在地震來臨、天搖地動之際,人只能聽天由命。 02 坐在這救生筏上,也只有隨波逐流,聽天由命了。 03 經過幾番挫折後,他的人生觀轉成一切聽天

鐵面無私

音讀 注音 ㄊㄧㄝˇ ㄇㄧㄢˋ ㄨˊ ㄙ 漢語拼音 tiě miàn wú sī 釋義 公正嚴明而不偏私。※語或出《說呼全傳.第三七回》。△「大公無私」、「鐵面御史」 典源 ※《說呼全傳.第三七回》 且說龐集因女兒做了仁宗的貴妃1>,十分寵幸。那忠孝王呼得模,自恃宋朝開國的大功臣,世襲食祿2>三千石,黃金十萬兩,朝裡這些同僚,那個不畏懼他幾分?動不動就要面聖,弄得那朝裡的官僚,個個膽戰心驚3>,就是那龍圖閣學士包拯4>,極也是這般利害。偏偏那個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鐵面無私,如今虧得朝廷差他封王去了。 〔注解〕 (1) 貴妃:劉宋孝武帝時所設置的女官。位比相國,歷代多沿用其名。 (2) 食祿:俸給、官俸。 (3) 膽戰心驚:形容十分害怕。見「心驚膽戰」。 (4) 包拯:西元998∼1061,字希仁,宋合肥人。性剛直,歷官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辦案嚴正,不避權貴,時人比其為「黃河清」。當時京師流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為宋代有名的清官,卒諡孝肅。亦稱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公」、「包青天」。 典故說明 「鐵面無私」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公正嚴明而不偏私。較早出現這個詞的文獻,可追溯到《說呼全傳》。《說呼全傳》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書中敘述呼氏家族與奸臣龐集家族的故事。龐集仗恃女兒是仁宗的寵妃,殘害呼氏一家,後來在包拯等賢臣的幫助下,呼家的冤屈終於得以申雪。文中的包拯,即是民間俗稱的包公,他個性剛直,辦案嚴正,不避權貴,是宋代有名「鐵面無私」的清官。宋朝另有一名鐵面無私的清官趙抃,他為官正直清廉,執法公正,不徇私情,人稱「鐵面御史」。後來「鐵面無私」被用來形容公正嚴明而不偏私。 書證 01.《說呼全傳.第三七回》:「偏偏那個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鐵面無私,如今虧得朝廷差他封王去了。」(源) 02.《濟公傳.第一五○回》:「再往臉上一看,面加刀鐵,三綹黑鬍鬚,飄灑在胸前。真是鐵面無私,令人可怕!」 03.《紅樓夢.第一六回》:「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的關礙處。」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公正嚴明而不偏私。褒義。 使用類別 用在

鐵石心腸

音讀 注音 ㄊㄧㄝˇ ㄕˊ ㄒㄧㄣ ㄔㄤˊ 漢語拼音 tiě shí xīn cháng 釋義 像鐵石鑄成的心腸。形容人剛強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語本《魏武故事》。 典源 《魏武故事》(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 領長史1>王必2>,是吾披荊棘3>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蹉跌久未辟之,捨騏驥而弗乘,焉遑遑而更求哉?故教辟之,已署所宜,便以領長史統事如故。 〔注解〕 (1) 領長史:領,兼理。長史,職官名,漢代丞相和將軍府等皆設有長史官,相當於現在的祕書長或幕僚長。 (2) 王必:?∼西元218,東漢末人,曹操故吏,領丞相長史。後因太醫令吉本等人反操,與嚴匡起兵討伐,中箭而死。 (3) 披荊棘:劈斬荊棘,比喻在創業的過程中克服艱苦。 典故說明 「鐵石心腸」原作「心如鐵石」。鋼鐵和石塊都是堅硬之物,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心,就表示此人的意志十分堅定,不容易動搖。典源《魏武故事》中,曹操授王必兼理丞相長史,並在敕詔中稱讚王必,說他是自己舊時的部屬,不但忠心勤勞,而且意志像鐵石一樣地堅定,是國家的好官員,因此授與他兼理此一官職。後來「鐵石心腸」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剛強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 書證 01.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三》︰「人疑宋開府鐵石心腸,及為〈梅花賦〉,清豔殆不類其為人。」 02.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八.爇梅花文》:「紙帳夜長,猶作尋香之夢;筠窗月淡,尚疑弄影之時;雖宋廣平鐵石心腸,忘情未得。」 03.明.張景《飛丸記.第二三齣》:「我松筠操凜冰霜重,鐵石心腸炯炯,決不做斷梗飄萍西復東。」 04.《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我便是鐵石心腸,也該知感恩情,諸事聽命。」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人剛強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 使用類別 用在「冷酷無情」的表述上。 例  句 01 看到這麼悽慘的景像,再怎麼鐵石心腸的人,都難免動容。 02 即使別人苦苦哀求,他依然無動於衷,真是個鐵石心腸的人。 03 看了這個貧苦家庭的生活窘況,你竟全然無動於衷,難道真是鐵石心腸? 04 因為他辦事一向不為感情所動,總是堅持秉公處理,所以人們都說他是鐵石心腸。 05 小明從來不是這樣鐵石心腸的人,怎麼近來突

螳臂當車

音讀 注音 ㄊㄤˊ ㄅㄧˋ ㄉㄤ ㄔㄜ 漢語拼音 táng bì dāng chē 釋義 當車,音ㄉㄤ ㄔㄜ,立於車道中,後世或將「當」解為「擋」之假借,讀作ㄉㄤˇ。「螳臂當車」指螳螂立於車道中,舉起雙臂,妄想要阻擋車子前進。比喻不自量力。#語本《莊子.人間世》。△「蚍蜉撼樹」 典源 #《莊子.人間世》1>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而問於蘧伯玉。……蘧伯玉曰:「……汝不知夫螳蜋2>乎﹖怒其臂3>以當4>車轍5>,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6>而7>美者以犯之,幾8>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韓詩外傳.卷八》。 (2) 螳蜋:音ㄊㄤˊ ㄌㄤˊ,一種昆蟲。能捕食害蟲,有益農業,屬益蟲。 (3) 怒其臂:奮力舉起雙臂。怒,奮力。 (4) 當:音ㄉㄤ,置於……當中。 (5) 車轍:車輛經過所留下的痕跡,此指車輛所行經的道路。 (6) 伐:誇功。 (7) 而:你。 (8) 幾:接近。 〔參考資料〕  《韓詩外傳.卷八》 齊莊公出獵,有螳蜋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是螳蜋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以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於是迴車避之,而勇士歸之。 典故說明 春秋時代魯國賢人顏闔很有才學,衛靈公聘他為太子的老師,但是太子仗著自己是未來的國君,不理會顏闔的管教,於是顏闔去請教衛國大夫蘧伯玉說:「如果放任太子為所欲為,未來國家就會遭殃,但是如果嚴格管教太子,又怕他懷恨在心,我該怎麼辦才好?」蘧伯玉為顏闔分析利弊,並打了這樣一個比喻:「你知道螳螂嗎?一隻螳螂站在車道中奮舉雙臂,想要阻擋行進中的車子,這是不知自己無法勝任,高估了自身的才能。你要警惕和謹慎啊!想要運用才學把太子教好,和螳螂想要擋下車子,其實是差不多的行為。」後來「螳臂當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至於「螳臂當車」的「當」字讀音,有ㄉㄤ、ㄉㄤˇ二種說法:若貼緊典故原文「怒其臂以當車轍」句,當理解為「螳螂舉臂立於車行路線中」,「當」讀為ㄉㄤ;今人理解此

螳螂捕蟬

音讀 注音 ㄊㄤˊ ㄌㄤˊ ㄅㄨˇ ㄔㄢˊ 漢語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 釋義 螳螂只顧著捕蟬,不知有大鳥在身後正要啄食牠。#典出《莊子.山木》。後用「螳螂捕蟬」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 典源 #《莊子.山木》1>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2>而搏3>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 (2) 執翳:據木葉自蔽,即躲在暗處。翳,音ㄧˋ,遮蔽物。 (3) 搏:攫取。 〔參考資料〕  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典故說明 有一天,莊子在雕陵閒遊,看到一隻奇特的大鳥飛進別人的栗園裡,停在樹上。他不知不覺地被大鳥吸引,提起衣服下襬走進園中,想用彈弓射下大鳥。他走過去,往樹叢裡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裡,因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完全不知道身後有隻螳螂,用樹葉遮蔽,正撲身向前抓牠。那隻螳螂抓到蟬後,得意洋洋的,同樣也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正伸著脖子啄牠。莊子看到這種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益」與「禍患」相連相倚的道理,於是丟下彈弓,轉身便要離開,但被守園人發現而指責了一頓。此事讓莊子悶悶不樂了三天,並體悟到唯有隨時保有真我,不為外物干擾,才能避於禍害。「螳螂捕蟬」這句成語就是由這件事化出,用來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 另外,在漢朝劉向《說苑》中亦載有一事:春秋時代,吳王想發兵攻打楚國,而且不准任何人對此事進諫。有個隨侍想勸阻他,卻又不敢,於是故意在早上拿著彈弓到庭院裡,讓露水沾溼他的衣服

頭頭是道

音讀 注音 ㄊㄡˊ ㄊㄡˊ ㄕˋ ㄉㄠˋ 漢語拼音 tóu tóu shì dào 釋義 原為佛教語,指道無所不在。#語出《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後用「頭頭是道」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井井有條」、「有條不紊」 典源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1> 師初謁南泉,泉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沙彌。」泉曰:「那個是你主?」師近前躬身曰:「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泉器之,許其入室。頌曰:「解把一莖野草,喚作丈六金身2>。會得頭頭皆是道,眼中童子面前人。」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續傳燈錄.卷二六.慧力洞源禪師》。 (2) 金身:以金飾身的佛像。 〔參考資料〕  《續傳燈錄.卷二六.慧力洞源禪師》 佛祖不立,雨落街頭自溼。凡聖何依?晴乾自是無泥。方知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 典故說明 在佛教史上,禪宗是以不立文字為其宗旨,主張禪不可言說。但發展到後來,佛理不可言說又需言說,然而又不能落入世俗文字、語言的窠臼,於是在走到極端之後,又轉向於立文字述說,因此有文字禪的出現。文字禪中有所謂的「公案」,「公案」本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借用它專指古代禪師的言行紀錄,其中蘊含著開導弟子覺悟的經驗。而「頌古」就是後來的僧人用韻文的形式,對「公案」進行贊譽性解釋的語錄體裁,是教禪學禪、啟悟心性的教學手段。它的特點是不點破,留下參悟的話題和機鋒,不直接把古聖的意旨敘述出來,而是運用生活化的比喻,繞路說禪。南宋時僧人法應收集「頌古」之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集》,元代的普會接續法應的工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在規模及內容上都大有增加。典源出自於《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大意是說趙州從諗禪師在初次參見南泉普願禪師時,即表現得不尋常。對於普願禪師問他的問題,他並不直接回答,而是以另一種巧妙的方式應答,因此深得普願禪師的賞識。關於這段問答,後面的頌文則是說得很明白,意謂:即使是一把小草,有智慧的人也可以將它變成一尊佛像;也就是只要悟得禪理,則道時時刻刻存在我們眼前,是無所不在的。「頭頭是道」這句成語原用來指道無所不在,後則用於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 書證 01.《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

曇花一現

音讀 注音 ㄊㄢˊ ㄏㄨㄚ ㄧ ㄒㄧㄢˋ 漢語拼音 tán huā yī xiàn 釋義 曇花,一種多在夜間開放,開後不久旋即凋謝的花。「曇花一現」比喻事物稀有難得。語本《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後用「曇花一現」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過眼雲煙」 典源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舍利弗1>:「如是妙法2>,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3>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注解〕 (1) 舍利弗: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釋迦牟尼之弟子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 (2) 妙法:精微深奧的佛法。 (3) 優曇鉢華:即曇花。據佛經載,此花三千年開一次,乃佛之瑞應。曇,音ㄊㄢˊ。鉢,音ㄅㄛ。 典故說明 佛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曾央請師父講解佛法給他聽。釋迦牟尼要他仔細聽講,此時會場內還有五千個修道人。釋迦牟尼要開始講道時,這五千人起身離開了,釋迦牟尼看了只跟舍利弗說:「我現在要說的佛法,為世所希有,就如三千年才開一次的曇花般珍貴,你們當信勿疑,因為我是不說虛假言語的。」後來「曇花一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書證 01.清.孫道乾《小螺菴病榻憶語.卷四.小螺菴病榻憶語題詞》引清.陸詒經〈滿庭霜〉:「曇花一現只匆匆,玉瘁蘭凋感謝公。」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使用類別 用在「迅速消失」的表述上。 例  句 01 眼前的一切繁華有如曇花一現,切莫流連而忘本。 02 這些爭名奪利的人即使能喧赫一時,必也只能曇花一現。 03 這段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恰如曇花一現,如真似幻。 04 那幾年經濟榮景竟如曇花一現般,回想起來,不甚真實 。 05 由於雲層較厚,中秋明月僅是曇花一現,便被烏雲遮蓋住了。 06 哪知她才露出的笑容就像曇

鋌而走險

音讀 注音 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 漢語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釋義 鋌,快速奔逃。走險,採取冒險的行動。「鋌而走險」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鹿死不擇音」 典源 《左傳.文公十七年》 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1>;不德,則其鹿也,鋌2>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 〔注解〕 (1) 則其人也:此指以人臣之禮相事。則,效法。 (2) 鋌:音ㄊㄧㄥˇ,快速奔走。 典故說明 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書證 01.《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源) 02.《明史.卷二三○.馬孟禎列傳》:「畿輔、山東、山西、河南,比歲旱饑。民間賣女鬻兒,食妻啖子,鋌而走險,急何能擇?一呼四應,則小盜合群,將為豪傑之藉,此民情可慮也。」 03.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論者謂難端發自乙,甲勢不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