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6的文章

同流合汙

音讀 注音 ㄊㄨㄥˊ ㄌㄧㄡˊ ㄏㄜˊ ㄨ 漢語拼音 tóng liú hé wū 釋義 隨世俗浮沉。語本《孟子.盡心下》。後多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自以為是」、「隨波逐流」 典源 《孟子.盡心下》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1>也,刺2>之無刺也。同乎流俗3>,合乎汙世,居4>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5>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注解〕 (1) 無舉:沒有可舉發之事。 (2) 刺:挑剔。 (3) 同乎流俗:志同於世俗的人。 (4) 居:處世。 (5) 堯舜:唐堯與虞舜的合稱,二人均為古代的聖君。 典故說明 「同流合汙」原是指隨世浮沉,依從環境潮流行事之意。《孟子.盡心下》中記載,孟子教萬章孔子的思想,說孔子非常討厭「鄉原」,「原」又作「愿」,「鄉愿」就是外貌忠厚老實,善於討人歡喜之人。萬章不懂,就問孟子說:「如果一鄉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他也都做好事,為什麼孔子認為他是德之賊呢?」孟子回答:「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意思即是鄉愿並非沒有缺點的好人,而是他們善於偽裝,討好眾人。看似老實忠厚,其實並非如此,因此為「德之賊」。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兩句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迎合眾人。後來這兩句合併截取出「同流合汙」這句成語,從典源中

同室操戈

音讀 注音 ㄊㄨㄥˊ ㄕˋ ㄘㄠ ㄍㄜ 漢語拼音 tóng shì cāo gē 釋義 「同室」,同住在一個房子的人,引申為自家人。語出《孟子.離婁下》。「操戈」,拿著兵器追殺。語本《左傳.昭公元年》。「同室操戈」指自家人彼此持戈相殺,用以比喻兄弟不睦或內部的爭鬥。△「入室操戈」 典源 1、「同室」:《孟子.離婁下》 今有同室1>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2>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注解〕 (1) 同室:同一家的人。可引申為自家人。 (2) 被髮纓冠:頭髮披散著,帽帶沒繫,纏住頭髮。形容匆忙急迫的樣子。被,通「披」,音ㄆ|。纓冠,帽帶纏住頭髮。纓,音|ㄥ。見「披髮纓冠」。 2、「操戈」:《左傳.昭公元年》 鄭徐吾犯之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犯懼,告子產。子產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與。」犯請於二子,請使女擇焉,皆許之。子皙盛飾,入,布幣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觀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婦婦,所謂順也。」適子南氏。子皙1>怒,既而櫜甲2>以見子南3>,欲殺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執戈逐之,及衝4>,擊之以戈。子皙傷而歸,告大夫曰:「我好見之,不知其有異志也,故傷。」 〔注解〕 (1) 子皙:公孫黑,字子皙,春秋時人,生卒年不詳。 (2) 櫜甲:指衣服裡面穿著護身的鎧甲。櫜,音ㄍㄠ,收藏、儲存。 (3) 子南:公孫楚,字子南,春秋時人,生卒年不詳。 (4) 衝:交通要道。 典故說明 「同室操戈」係由「同室」和「操戈」組合而成。「同室」是出自《孟子.離婁下》,孟子認為,大禹、后稷和顏回這三位聖賢,都致力於行仁善之道,以拯救世人,心中急切的程度,就好像看到同一個家裡的人互相打架,披頭散髮、急忙地跑去勸阻。因此「同室」指同一家人。「操戈」則見於《左傳.昭公元年》。春秋時鄭國徐吾犯的妹妹長得很美,公孫楚雖早已將她聘定,公孫楚的堂哥公孫黑卻想強行納聘。徐吾犯不敢得罪兩人,就交給妹妹自行選擇嫁給何人。徐吾犯的妹妹最後選擇了公孫楚,公孫黑知道後,就想把公孫楚殺了,好奪走徐吾犯的妹妹,二人「執戈逐之」,拿著兵器互相追殺,最後公孫黑負傷而回。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同室操戈」

同床異夢

音讀 注音 ㄊㄨㄥˊ ㄔㄨㄤˊ ㄧˋ ㄇㄥˋ 漢語拼音 tóng chuáng yì mèng 釋義 睡在同一張床上但各做各的夢,比喻共同生活或一起做事的人意見不同,各有各的打算。#語本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分床同夢」、「同室異夢」、「異榻同夢」、「貌合神離」 典源 #宋.陳亮〈與朱元晦祕書書.乙巳春書之一〉(據《陳亮集.卷二○》引)1> 亮舊與祕書對坐處,橫接一間,名曰燕坐。前行十步,對柏屋三間,名曰抱膝,接以秋香海棠,圍以竹,雜以梅,前植兩檜兩柏而臨一小池,是中真可老矣。葉正則為作〈抱膝吟〉二首,君舉作一首,詞語甚工。然猶說長說短,說人說我,未能盡暢抱膝之意也。同床各做夢,周公2>且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說到孔明3>哉!亮又自不會吟得,使此耿耿者無以自發。秘書高情傑句橫出一世,為亮作兩吟:其一為和平之音,其一為悲歌慷慨之音。使坐此屋而歌以自適,亦如常對晤也。去僕已別賚五日糧,令在彼候五七日不妨,千萬便為一作,至懇至懇!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古尊宿語錄.卷三三.舒州龍門佛眼和尚》。 (2) 周公:姓姬名旦(?∼西元前1105),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天下大治。 (3) 孔明: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志在攻魏以復中原,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忠武。 〔參考資料〕  《古尊宿語錄.卷三三.舒州龍門佛眼和尚》 師云:「同床共被,夢各不同。先聖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且如生死一法中入得生死,而不被生死縛者;在生死被生死縛者。同共一法中,一人縛一人脫,豈不是夢各不同……」 典故說明 南宋文人陳亮在寫給友人朱熹(元晦)的信中,提及自己近日來的遭遇與心境。他說他在遭到橫禍,差點喪命之後,目前以教書為職業,並蓋了幾間小屋,周圍種些樹木,庭院中還有個小池,風景優美,怡然自得。其中有三間屋子取名為「抱膝」,二位友人為此而作了三首〈抱膝吟〉送我,但總覺得他們並沒有寫到真正的含意。裡面提及周公及諸葛亮等古人,但人各有志

同舟共濟

音讀 注音 ㄊㄨㄥˊ ㄓㄡ ㄍㄨㄥˋ ㄐㄧˋ 漢語拼音 tóng zhōu gòng jì 釋義 同乘一條船渡河,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語本《孫子.九地》。△「風雨同舟」 典源 《孫子.九地》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1>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解〕 (1) 惡:音ㄨˋ,憎恨、討厭。 典故說明 「同舟共濟」原作「同舟而濟」。《孫子.九地》曾說到用兵要如「率然」。「率然」是生活在會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擊牠的頭,尾巴就會來救應;攻擊牠的尾巴,頭部就來救應;攻擊牠的腰部,頭尾都會一起來救應。孫子認為善於用兵作戰的,指揮軍隊,也可以用這樣的做法。像吳、越兩國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當他們同坐一條船,在遇到風雨的時候,也一定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在古籍文獻裡,也另有類似的詞語,《鄧析子.無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中,遇到風雨時,因為大家所擔憂的同樣是害怕失去生命,因此便會互相團結,共度難關。語義和《孫子.九地》是相近的。 書證 01.《三國志.卷二八.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毋丘儉》裴松之注引〈與郭淮書〉:「然同舟共濟,安危勢同,禍痛已連,非言飾所解,自公侯所明也。」 02.唐.裴鉶《傳奇.裴航》:「但喜與郎君同舟共濟,無以諧謔為意耳。」 03.《宋史.卷四○七.呂午列傳》:「邊閫角立,當協心釋嫌,而乃幸災樂禍,無同舟共濟之心。」 04.《醒世恆言.卷二三.金海陵縱欲亡身》:「彌勒遂心生一計,詐言鬼魅相侵,夜半輒喊叫不止。相從諸婢,無可奈何,只得請迪輦阿不同舟共濟,果爾寂然。」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使用類別 用在「共同奮鬥」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如今國難當前,全國人民要同舟共濟,奮發圖強。 02 我們就像同舟共濟的兄弟,有福共享,有難同當。 03

同仇敵愾

音讀 注音 ㄊㄨㄥˊ ㄔㄡˊ ㄉㄧˊ ㄎㄞˋ 漢語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釋義 「同仇」,一致對抗仇敵。語出《詩經.秦風.無衣》。「敵愾」,抵禦怨恨的人。語本《左傳.文公四年》。「同仇敵愾」指共同抵禦仇敵。 典源 1、「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1>。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2>。 〔注解〕 (1) 同袍:戰袍共同穿用。表示與民同欲。 (2) 同仇:一起征伐仇敵。表示與民同怨。 2、「敵愾」:《左傳.文公四年》 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荅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1>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2>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3>。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注解〕 (1) 敵王所愾:諸侯們一致抵禦天子痛恨的人。愾,音ㄎㄞˋ,憤恨。 (2) 彤:赤紅色。 (3) 以覺報宴:為表彰功勞而以宴樂酬賞。覺,音ㄐㄩㄝˊ,表明。 典故說明 「同仇敵愾」係由「同仇」及「敵愾」二語組合而成。「同仇」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內容是說:即使沒有足夠的衣服,仍然可以共穿戰袍,整理武器,一起殺敵。描述了慷慨赴戰的志氣,反映戰士之間的友誼,從穿衣到殺敵,都願意患難與共。「敵愾」則是出自《左傳.文公四年》,內容敘述甯武子婉轉批評了魯國僭用天子的歌樂。衛國的甯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書證 01.《平定金川方略.卷

天羅地網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ㄌㄨㄛˊ ㄉㄧˋ ㄨㄤˇ 漢語拼音 tiān luó dì wǎng 釋義 天空地面遍布羅網。比喻防範極為嚴密,無法逃脫。#語出《大宋宣和遺事.亨集》。 典源 #《大宋宣和遺事.亨集》1> 日色漸晡,女奴來報:「兀的夜來那個平章到來也!」師師聞之,著忙催賈奕交去不迭。說未罷,高平章早入來,賈奕不能躲。高俅見大怒,遂令左右將賈奕綁了,使交送大理寺獄中去。賈奕正是:纔離陰府恓惶2>難,又值3>天羅地網災。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元.施惠《幽閨記.第二○齣》。 (2) 恓惶:驚恐煩惱的樣子。恓,音ㄒ|。 (3) 值:遇到,碰上。 〔參考資料〕  元.施惠《幽閨記.第二○齣》(據《六十種曲》引) 〔小生上〕山寨鳴金,白鶴半空展翅。〔眾押生旦上〕見擒獲過客夫妻。〔生旦〕離天羅,入地網,逃生無計。〔合〕到麾下,善惡區處。 典故說明 「羅」,是捕鳥的網子。天上地下都布滿了網子,表示被嚴密地包圍,難以逃脫。《大宋宣和遺事.亨集》中,賈奕與李師師本是一對戀人,但因為李師師受到天子寵愛,賈奕不敢冒瀆,只好忍痛和李師師分手。不料賈奕的心情尚未平復,又被高俅陷害,下於獄中,難以逃脫。「纔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網災。」就是形容賈奕命運多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後來「天羅地網」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防範布置得極為嚴密而無法逃脫。另在元.施惠《幽閨記.第二○齣》中,主角亦用「離天羅,入地網」形容自己落入山賊之手,逃生無望的處境。 書證 01.《大宋宣和遺事.亨集》:「纔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網災。」(源) 02.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安排下打鳳牢龍,準備著天羅地網,也不是待客筵席,則是個殺人殺人的戰場!」 03.元.高明《琵琶記.第二五齣》:「從空伸出拿雲手,提起天羅地網人。」 04.《水滸全傳.第二回》:「我子母兩個,脫了這天羅地網之厄。」 05.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 06.《西遊記.第六回》:「見那天羅地網,密密層層,不能前進。」 07.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三○齣》:「忽聽喊聲來,心驚膽喪,急急奔離,天羅地網。」 08.《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袖中伸出拿雲手,提

天翻地覆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ㄈㄢ ㄉㄧˋ ㄈㄨˋ 漢語拼音 tiān fān dì fù 釋義 形容巨大地改變原有的情狀。語出唐.劉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 典源 唐.劉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據《樂府詩集.卷五九.琴曲歌辭三》引) 怪得春光不來久,胡中風土無花柳。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1>。姓名音信兩不通,終日經年常閉口。是非取與在指撝,言語傳情不如手。 〔注解〕 (1) 北斗:星座名。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稱為「北斗」。 典故說明 唐朝詩人劉商,字子夏,彭城人,少時博學強記。大曆進士,官至檢校禮部郎中、汴州觀察判官。他能文善畫,喜好道術,詩以樂府見長。著有〈胡笳十八拍〉傳世,當時兒童婦女皆能誦之。〈胡笳十八拍〉是敘述漢末才女蔡琰陷胡的坎坷際遇。蔡琰,東漢陳留圉人,名儒蔡邕之女。幼承家學,博覽群籍,深諳音律。獻帝初平二年(西元191),被入侵的羌胡擄至北方,為南匈奴左賢王去卑脅迫成親,從此羈留胡地十二年,並育下二子。曹操當政後,念及與蔡邕的舊日情誼,遣使前往胡地,將蔡琰贖回。〈胡笳十八拍.第六拍〉中,描述蔡琰身居胡地,看到全然異於故鄉的風土民情,不禁感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故,就像天地整個翻覆過來一般。後來「天翻地覆」就用來形容巨大地改變原有的情狀。 書證 01.唐.劉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怪得春光不來久,胡中風土無花柳。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源) 02.《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老子是箇占便宜、不肯擔當做事底人,自守在裡,看你外面天翻地覆,都不管,此豈不是少恩?」 03.《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三》:「世間人事改常,變怪不一,真個是天翻地覆的事。若不眼見,說著也不信。」 04.《紅樓夢.第二五回》:「寶玉一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的天翻地覆。賈母王夫人見了嚇的抖衣而顫,且兒一聲,肉一聲,放聲慟哭起來。」 05.《孽海花.第二六回》:「可是不放她出去,她又鬧得你天翻地覆,雞犬不寧,真叫我左右為難。」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巨大地改變原有的情狀。 使用類別 用在「急遽變化」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她脾氣不好,一生氣就會鬧得天翻地覆。 02 抗議比賽不公的觀眾,在賽場外鬧得天翻地覆。 03 老師一不在,調皮的同學

天誅地滅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ㄓㄨ ㄉㄧˋ ㄇㄧㄝˋ 漢語拼音 tiān zhū dì miè 釋義 誅,殺。滅,消滅。「天誅地滅」指所作所為天地不容。多用於發誓、賭咒。語出宋.朱暉《絕倒錄.養脾丸》。 典源 宋.朱暉《絕倒錄.養脾丸》(據《說郛.卷四四》引) 李生者,居餘杭門外,善貨殖1>,日賣養脾2>丸于市,嘗揭3>巨榜4>于前曰:「不使丁香5>、木香6>合,則天誅地滅。」家蓄二婢以事炮製。李一夜飲醉而溺死于河,其家勿知也,但怪連日勿歸,遣親信四方尋求,略無蹤跡。洎官驗視,或有報其家者,亟前詣之,已腐敗,僅能辨認。欲求免洗滌已不及矣,遂稿葬于叢冢間,立木牌于墳云:「發藥李郎中之墓。」或有題于牌後曰:「賣藥李郎中,昂藏辨不窮。一朝天賜報,溺死運河東。」未幾,家計蕭然,其妻遣去二婢,尋去所居,攜二子以事人。或有問于妻曰:「爾夫修合不茍,天當佑之,何反報之。酷耶?」他日,後夫醉之,以酒叩之,妻云:「向所遣去二婢,先夫專委之修合,一名木香,一名丁香,其實不用二藥也,故受斯報云。」 〔注解〕 (1) 貨殖:經商。 (2) 脾:指脾臟,內臟之一。橢圓形呈赤褐色,位於腹腔左上側,胃的賁門端的外側。具製造白血球、淋巴球及分解紅血球,貯藏鐵質、調節脂肪、蛋白質的新陳代謝等功能。 (3) 揭:張貼。 (4) 巨榜:大的公告。 (5) 丁香:植物名。桃金孃科蒲桃屬,常綠喬木。葉對生,橢圓形或腎臟形。花白色或紫色,四瓣,有香味。因花形甚小,有如雞舌,故亦稱為「雞舌香」。花蕾及其精油為重要香料,均可入藥,為芳香健胃劑、驅風劑及興奮劑。亦稱為「素客」。 (6) 木香:植物名。馬兜鈴科馬兜鈴屬,蔓性多年生草本。葉紙質披細毛,通常為腎臟形或戟形。花暗紫色,先端為三角狀披針形,下部呈球形。蒴果球形,有稜角。根可入藥,有治眩暈、腹痛、袪痰等作用。 典故說明 「天誅地滅」多用於發誓、賭咒,如違誓言咒語,必為天地所殺,形容所作所為,天地不容。宋朝朱暉《絕倒錄.養脾丸》中記載,商人李生在市場上賣養脾丸,並在攤位前張貼巨大的告示,上寫:「不使丁香、木香合,則天誅地滅。」意思是:不能使丁香和木香這兩種藥調和,則他將招致天地誅殺。後來,他果然因為用藥不實得到報應,在一天夜裡喝醉酒而溺死在河中。後來「天誅地滅」演變為

天經地義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ㄐㄧㄥ ㄉㄧˋ ㄧˋ 漢語拼音 tiān jīng dì yì 釋義 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理所當然」 典源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夏,會于黃父,謀王室也。趙簡子令諸侯之大夫,輸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將納王。」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1>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2>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3>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 〔注解〕 (1) 簡子:趙鞅,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晉國人。趙武之孫,正卿。卒謚簡。 (2) 子產:公孫僑,字子產,春秋時鄭國大夫。其人博洽多聞,長於政治,為政寬猛並濟。時當晉、楚爭霸,鄭處兩大國之間,子產能事大以禮,而不苟徇其欲,晉、楚皆敬憚之。及卒,孔子為之涕。 (3) 則:依循、效法。 典故說明 根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五年的夏天,叔詣和晉國趙鞅、宋國樂大心、衛國北宮喜、鄭國游吉等在黃父會盟,商討安定王室的事情。趙鞅令諸侯的大夫們給周天子輸送糧食,準備好戍守的將士,並說:「明年將要送天子回王城。」子太叔游吉進見趙鞅,趙鞅問他揖讓進退的禮節。子太叔回答:「這是儀,不是禮。」趙鞅再問:「那什麼叫做禮呢?」子太叔回答說:「我曾聽先大夫子產說過:『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人民的行事依據。』天地的規範準則,人民就加以效法。」後來「天經地義」這句成語,就從《左傳》文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變而出,指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書證 01.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立行可模,置言成範。英華外發,清明內昭。天經地義之德,因心必盡;簡久遠大之方,率由斯至。」 02.《陳書.卷一.高祖本紀上》:「以公天經地義,貫徹幽明,春露秋霜,允恭粢盛,是用錫公秬鬯一卣,圭瓚副焉。」 03.《明史.卷一九七.席書列傳》:「伯父子姪皆天經地義,不可改易。今以伯為父,以父為叔,倫理易常,是為大變。」 04.《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順了他的口風幫上幾句,又著實恭維黃詹事的話是天經地義,顛撲

天造地設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ㄗㄠˋ ㄉㄧˋ ㄕㄜˋ 漢語拼音 tiān zào dì shè 釋義 天然所成就的。※語或出宋.陸游〈南園記〉。後亦用「天造地設」形容人或事物彼此配合得自然得體,渾然天成。 典源 ※宋.陸游〈南園記〉(據《陸放翁全集.放翁逸稾.卷上》引) 慶元三年二月丙午,慈福有旨,以別園賜今少師平原郡王韓公。其地實武林1>之東麓2>,而西湖3>之水匯于其下,天造地設,極山湖之美。公既受命,乃以祿入之餘,葺為南園。因其自然,輔以雅趣。 〔注解〕 (1) 武林:山名。指武林山,位在杭州市北邊。 (2) 東麓:東邊山麓。麓,音ㄌㄨˋ,山腳。 (3) 西湖:湖泊名,在浙江省杭州市城西。由錢塘江泥土積塞灣口而成,周三十里。風景極佳,為馳名中外的遊覽勝地。 典故說明 「天造地設」指事物乃天地的力量所形成,也就是天然所形成的。此語見於宋代陸游的〈南園記〉。宋寧宗慶元三年二月丙午,憲聖太后賜與少師平原郡王韓侂冑一處別園,經過修築整建後,取名「南園」。南園位於浙江杭州市武林山東麓,山腳下是西湖湖水匯集處,自然天成的景色,可說是山光水色中最為美麗的。後來「天造地設」就是用來指天然所成就的,亦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彼此配合得自然得體,渾然天成。 書證 01.宋.陸游〈南園記〉:「其地實武林之東麓,而西湖之水匯于其下,天造地設,極山湖之美。」(源) 02.《朱子語類.卷一○九.朱子.論取士》:「只將諸州終場之數,與合發解人數定便了。又不是天造地設有定數,何故不敢改動?也是好笑!」 03.《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禹跡湮沒於數千載之遠,陛下神智獨運,一旦興複,導河三山。長堤盤固,橫截巨浸,依山為梁,天造地設。」 04.宋.樓鑰《攻媿集.卷五六.揚州平山堂記》:「蜀岡江南諸山,一目千里,而王荊公亦謂一堂高視兩三州者也。天造地設,待人而發。」 05.《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一般兒大的人,怎麼我的紅定,絕不提起?姐姐這樣天造地設的紅定,倒說是我家生作蠻來。」 06.清.葉燮《原詩.卷二.內篇下》:「然設身而處當時之境會,覺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設,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 07.《孽海花.第七回》:「咦!怎麼這個天造地設、門當戶對的女貌郎才,你們倒想不到?」 用法說

天涯海角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ㄧㄚˊ ㄏㄞˇ ㄐㄧㄠˇ 漢語拼音 tiān yá hǎi jiǎo 釋義 「天涯海角」之「海」,典源作「地」。形容偏僻或相距遙遠的地方。※語或本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南地北」、「天涯海際」 典源 ※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據《文苑英華.卷六八二.邊防上》引) 年號武平,國即清晏,君之聞此,寧不欣躍。但昔緣王事,遊踐貴鄉,日想山川,依然舊識。吾既忝荷朝私,位逾臺袞,身持帝王之柄,手握天下之圖。故鄉如此,誠為衣繡,故人不見,還同宵錦。天涯藐藐1>,地角悠悠2>,言面無由,但以情企。今者王猷帝載,化被無垠,浮海窮山,罔不咸格,投竿負鼎,馳步蒼龍,崖穴丘園,爭趨金馬,君之才具,信美登朝,如戀本鄉,不能遊宦,門中子弟,望遣來儀,當為申聞。 〔注解〕 (1) 藐藐:曠遠廣大的樣子。 (2) 悠悠:眇遠無盡的樣子。 典故說明 「天涯海角」原作「天涯地角」。徐陵是南北朝有名的文人,自幼聰穎好學,八歲能詩文,十二歲熟誦《老子》、《莊子》。他本是梁朝官員,出使東魏時被扣留,後又被齊扣留,前後達六年之久。直到西魏攻陷江陵,齊和梁恢復邦交,徐陵才得以返梁。不久,陳霸先代梁自立,號陳武帝,徐陵遂仕於陳,位至太子少傅、左光祿大夫。徐陵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為宮體詩和駢文。當時國家的重要詔告文書,也多由徐陵起草,〈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南方有許多歷史悠久的民族,這些地區自秦、漢、三國以來,雖陸續設立郡縣,但與北方仍少融合。直到東晉,因為政治重心南移,南方民族才擴大和北方漢族的接觸及融合。梁朝末年,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被稱為「酋豪」或「洞主」,陳武帝在梁末時歷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等職,久居嶺南,與這些少數民族的領袖多有聯繫。所以陳武帝還在梁朝為相時,為鞏固在南方的統治權利,便命徐陵代為致書,邀請這些酋豪洞主及其子弟,到建康當官或做客,同時做為人質。徐陵在文中先寫如今天下無事,自己(陳霸先)位居相位,備極尊榮,追想故人,只可惜一在天涯,一在地角,相隔遙遠,思念卻不得見,因此盼故人或其子弟能來朝中遊宦做客。後來「天涯海角」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偏僻或相距遙遠的地方。 書證 01.唐.呂巖〈絕句〉其二六:「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

天馬行空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ㄇㄚˇ ㄒㄧㄥˊ ㄎㄨㄥ 漢語拼音 tiān mǎ xíng kōng 釋義 天馬,指天帝所乘的神馬。「天馬行空」,形容神馬奔馳。語本《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後用「天馬行空」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亦用於形容浮誇不著邊際。△「天馬脫御」、「天馬脫羈」、「脫羈天馬」 典源 《漢書.卷二二.禮樂志》 太一1>況2>,天馬3>下,霑4>赤汗5>,沬6>流赭7>。志俶儻8>,精權奇9>,籋10>浮雲,晻11>上馳。體容與,迣12>萬里,今安匹,龍為友。 〔注解〕 (1) 太一:神仙,即天帝。 (2) 況:通「貺」,賜與。 (3) 天馬:指天帝所乘的神馬。 (4) 霑:音ㄓㄢ,同「沾」,浸溼、沾溼。 (5) 赤汗:紅色的汗水。 (6) 沬:音ㄏㄨㄟˋ,同*、*。洗面的意思。此指流赭滿面。 (7) 流赭:流出紅褐色的汗。赭,音ㄓㄜˇ,紅褐色。 (8) 俶儻:音ㄊ|ˋ ㄊㄤˇ,卓越豪邁,灑脫不受約束的樣子。俶,「倜」的異體字。 (9) 權奇:權謀奇策。 (10) 籋:音ㄋ|ㄝˋ,通「躡」,輕踏。 (11) 晻:音ㄢˇ,陰暗。 (12) 迣:音ㄓˋ,超越,踰越。 典故說明 漢武帝時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詔司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用來祭祀天地、宗廟等,典源所收為第十章〈天馬〉。根據《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記載,這首詩作於元狩三年,漢武帝因為在渥洼水得到一匹西域大宛所產的良馬,傳說是天帝所乘的神馬子孫,而取名為「天馬」。詩中描述天帝賜與的天馬,奔馳時一副意氣昂揚灑脫不拘的樣子,而且速度快到像在天上飛一般。後來「天馬行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文才氣勢豪放不拘。多用於詩文書法方面。例如明.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即以「天馬行空」來形容薩天錫的才思。亦用來形容浮誇不著邊際。 書證 01.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律詩)即當擺脫常格,敻出不測之語。若天馬行空,渾然無跡。」 02.明.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 03.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李青蓮詩》:「詩

天花亂墜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ㄏㄨㄚ ㄌㄨㄢˋ ㄓㄨㄟˋ 漢語拼音 tiān huā luàn zhuì 釋義 「天花亂墜」之「花」,典源作「華」。「華」同「花」。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感動了天神,把各色香花從空中紛紛撒下。#典出《心地觀經.卷一.序品偈》。後亦用「天花亂墜」形容說話動聽,但多浮誇不切實際。 典源 #《心地觀經.卷一.序品偈》1> 今者三界大導師,座上跏趺入三昧,獨處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動如須彌。世間一切梵天魔,莫能警覺如來定,此界他方凡聖眾,悉知調御住於禪。廣設無邊微妙供,奉獻能仁最勝德,六欲諸天2>來供養,天華亂墜遍虛空。十善報應無價香,變化香雲百寶色,遍覆人天無量眾,雨雜妙寶獻如來。香氣*氳三寶前,百千妓樂臨空界,不鼓自鳴成妙曲,供養人中兩足尊。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卷上.樓臺門第四.雨花臺》、宋.呂祖謙《詩律武庫.卷一○.釋學門.講經天花墜》。 (2) 六欲諸天:佛家指掌理凡夫六種情欲的六位天神。六欲,包括色欲、形貌欲、威儀恣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及人相欲。 〔參考資料〕  ■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卷上.樓臺門第四.雨花臺》 梁武帝時,有雲光法師講經于此,感得天雨賜花,天廚獻食,荊公有詩云:「盤□長干有絕陘、并包佳麗入江亭,新霜浦漵綿綿靜,薄晚林巒往往青。」楊無為有詩云:「空書來震旦,康樂造淵微。貝葉深山譯,曼花半夜飛。香清雖透筆,蕊散不霑衣。舊社白蓮老,遠公應望歸。」■宋.呂祖謙《詩律武庫.卷一○.釋學門.講經天花墜》 梁僧法雲,其母初生雲時,忽見雲氣滿室,光色瑩徹,因名法雲,及出家後更不易。梁武帝重佛,尤敬於雲。雲與誌公相善,誌亦重雲,號為大我法師。雲常講經次,有天花散墜,大眾咸睹,嘆異非常,故坡〈次參寥放魚詩〉云:「法師說法臨泗水,無數天花墮麈尾。」用雲故事也。 典故說明 佛教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時,感動了六欲諸天神,紛紛撒下各色的香花,以表讚歎。在《心地觀經.卷一.序品偈》即有記載:「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遍虛空。」另外,在宋朝張敦頤的《六朝事跡編類.卷上.樓臺門第四.雨花臺》及呂祖謙的《詩律武庫.卷一○.釋學門.講經天花墜》記載一個故事:在南北朝梁武帝時,有位雲光法師,道行高妙,講經感動了上天,各色香花紛紛落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

天真爛漫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ㄓㄣ ㄌㄢˋ ㄇㄢˋ 漢語拼音 tiān zhēn làn màn 釋義 「天真爛漫」之「爛漫」,典源作「爛熳」。「爛熳」同「爛漫」。「天真爛漫」形容性情率真,毫不假飾。#語本宋.龔開〈高馬小兒圖〉詩。 典源 #宋.龔開〈高馬小兒圖〉詩(據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引)1> 華驄料肥九分臕,童子身長五尺饒。青絲鞚短金勒緊,春風去去人馬驍。莫作尋常廝養看,沙陀義兒皆好漢。此兒此馬俱可憐2>,馬方三齒兒未冠3>。天真爛熳好容儀,楚楚4>衣裝無不宜。豈比五陵年少輩,胭脂坡下鬥輕肥。四海風塵雖已息,人材自少當愛惜。如此小兒如此馬,它日應須萬人敵。老夫出無驢可騎,乃有此馬騎此兒。呼兒回頭為小駐,停鞭聽我新吟詩。兒不回頭馬行疾,老夫對之空嘖嘖。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張長史春草三帖跋》。 (2) 可憐:惹人喜愛。 (3) 未冠:未成年。 (4) 楚楚:整齊講究。 〔參考資料〕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張長史春草三帖跋》 按長史以草聖得名,蓋其天真爛漫,妙入神品,而非矩矱步武者。 典故說明 「天真爛漫」典源作「天真爛熳」。龔開,江蘇淮陰人,為南宋著名畫家。他最喜愛畫鬼怪和鍾馗,風格奇特,但可惜存世的作品極少。〈高馬小兒圖〉為其畫作之一,此畫描繪了一名沙陀族少年與一匹駿馬,畫中並賦有一詩,述載此畫作產生之背景。其中四句「此兒此馬俱可憐,馬方三齒兒未冠。天真爛熳好容儀,楚楚衣裝無不宜」,意思是說:畫中駿馬約才三歲,少年亦青澀未成年,他們的神態天真無邪,毫不矯飾,兩者的組合惹人喜愛,似乎無論以什麼樣光鮮整齊的衣著來裝飾都將十分合適。後來「天真爛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性情率真,毫不假飾。出現「天真爛漫」的書證如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張長史春草三帖跋》:「長史以草聖得名,蓋其天真爛漫,妙入神品,而非矩矱步武者。」長史即張長史,指的是盛唐時著名書法家張旭,他極好喝酒,酒後形骸放浪,意氣灑脫,放蕩不羈。而其字又如其人,揮灑之間,筆勢奇特奔逸、連綿迴繞,故有「草聖」之稱。岳珂評張旭之所以能為「草聖」,乃因其性格率真,不為傳統規矩所拘束,故能創造出新的風格。 書證 01.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五.張長史

天作之合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ㄗㄨㄛˋ ㄓ ㄏㄜˊ 漢語拼音 tiān zuò zhī hé 釋義 天意撮合的婚姻,比喻美滿良緣,多用為新婚賀詞。語出《詩經.大雅.大明》。後亦用「天作之合」指自然形成的伙伴。 典源 《詩經.大雅.大明》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1>初載2>,天作之合。在洽之陽3>,在渭之涘4>。 〔注解〕 (1)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2) 初載:此語多解,或指早年,或指初登基時,或指其幼小始有識知之事。 (3) 洽之陽:洽水之北。陽,山之南或水之北。 (4) 渭之涘:渭水之崖。涘,岸邊。 典故說明 《詩經》裡的這篇歌謠,在讚頌周文王的美德,同時也講述文王與武王的身世。先談到文王父母的婚姻,再說文王與大姒的結合。文王在年輕的時候,與住在渭水旁、洽水北的大姒婚配。大姒是個賢淑的好女孩,與有德行的文王結合,這椿婚姻實在是上天美意的撮合啊!大姒婚後生下周武王,也受到上天庇佑,出兵討伐暴虐的商紂,在戰場上勇猛威武,終於開闢了周朝的天下。後來,「天作之合」就被用來指天意撮合的婚姻,多用為新婚賀詞。亦用於指自然形成的伙伴。 書證 01.《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源) 02.《藝文類聚.卷一五.后妃部.后妃》引晉.張華〈元皇后哀策文〉:「正位于內,寔在嬪嬙,天作之合,駿發其祥。」 03.明.朱鼎《玉鏡臺記.第七齣》:「以表妹之貌,配溫嶠之才,真為天作之合。」 04.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一五齣》:「才子佳人,實是良偶,兩下不期都來,可不是天作之合!」 05.《儒林外史.第七回》:「年長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尋常同年弟兄。」 06.《兒女英雄傳.第一二回》:「那張姑娘方纔聽你說來,竟是天作之合的一段姻緣。」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天意撮合的婚姻,比喻美滿良緣。 使用類別 用在「美滿婚姻」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在場賓客無不稱讚他們是天作之合。 02 表哥表嫂郎才女貌,真可說是天作之合。 03 未婚男女經常

天衣無縫

音讀 注音 ㄊㄧㄢ ㄧ ㄨˊ ㄈㄥˋ 漢語拼音 tiān yī wú fèng 釋義 古代傳說天神的衣服,不用針線縫製,故沒有縫痕。#典出《神異經》。後用「天衣無縫」比喻詩文渾然天成,沒有斧鑿痕跡;亦用於比喻事物或計畫周密完美,沒有一絲破綻或缺點。 典源 #《神異經》(據《太平御覽.卷六八五.服章部二.委貌冠》引)1> 西荒有人,不讀五經2>而意合,不觀天文3>而心通,不誦禮律而精當4>。天賜其衣,男朱衣縞帶5>委貌冠,女碧衣戴勝6>皆無縫。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五代十國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據《太平廣記.卷六八.郭翰》引)。 (2) 五經:《易》、《書》、《詩》、《禮》、《春秋》五部經典,漢時訂為五經。為儒家講學的重要典籍。 (3) 天文:指日月星辰及風、雲、雨、雪等一切自然現象。 (4) 精當:精確適當。 (5) 縞帶:白色生絹所製的帶子。縞,音ㄍㄠˇ。 (6) 戴勝:戴玉琢的華麗首飾。相傳為古神話人物西王母的服飾。《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郭璞注:「勝,玉勝也。」 〔參考資料〕  五代十國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據《太平廣記.卷六八.郭翰》引) 太原郭翰,少簡貴,有清標。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早孤獨處。當盛暑,乘月臥庭中,時有清風。稍聞香氣漸濃,翰甚怪之,仰視空中,見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也。明豔絕代,光彩溢目,衣玄綃之衣,曳霜羅之帔,戴翠翹鳳凰之冠,躡瓊文九章之履。侍女二人,皆有殊色,感蕩心神。翰整衣巾,下床拜謁曰:「不意尊靈迥降,願垂德音。」女微笑曰:「吾天上織女也。」……又為翰致天廚,悉非世物,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謂翰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每去,輒以衣服自隨。 典故說明 《神異經》大約是一本漢代的小說。此書是在《山海經》的影響下產生的,不論是在內容、筆法等各方面都有意模仿《山海經》,只是作者另外添加了神仙方術和儒家思想的觀念在其中。《神異經》記載了一段故事:西方邊遠的地方有一些人,他們不必閱讀傳統的典籍巨著,但行為思想,卻能合乎禮儀規範。天神賜給他們衣服,男的穿著紅色衣服,白色腰帶,戴著帽子;女的穿著綠色衣服,戴著華麗的首飾。這些天衣不是用一般凡間針線縫製,所以都

土崩瓦解

音讀 注音 ㄊㄨˇ ㄅㄥ ㄨㄚˇ ㄐㄧㄝˇ 漢語拼音 tǔ bēng wǎ jiě 釋義 土石崩塌、磚瓦破碎。比喻人民的反抗,及政權內部的爭鬥。語本《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列傳》。後亦用「土崩瓦解」來比喻澈底潰敗,不可收拾。△「分崩離析」 典源 《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列傳》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各一事。徐樂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謂土崩?秦1>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亂而政不脩,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之謂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2>、楚3>、齊4>、趙5>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注解〕 (1) 秦:朝代名。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2) 吳:國名。周代太王長子泰伯受封於吳地,在今江蘇省吳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3)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4) 齊:國名。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傳至戰國時,君位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5) 趙:國名。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為秦國所滅。 典故說明 「土崩」是指土石崩落,則土石之上的東西,必然隨之消解傾覆。「瓦解」則是指磚瓦破碎。磚瓦破碎可以再行修復

疊床架屋

音讀 注音 ㄉㄧㄝˊ ㄔㄨㄤˊ ㄐㄧㄚˋ ㄨ 漢語拼音 dié chuáng jià wū 釋義 床上疊床,屋下架屋。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語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後多用「疊床架屋」比喻重複累贅。△「床上安床」、「屋下架屋」 典源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1>,猶屋下架屋2>,床上施床3>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注解〕 (1) 模斅:模擬仿效。斅,音ㄒ|ㄠˋ,效法、學習。 (2) 屋下架屋:比喻重複模仿,無所創新。見「屋下架屋」。 (3) 床上施床:比喻重複而無創見。見「床上安床」。 典故說明 「屋下架屋」、「床上施床」是南北朝、隋唐時習慣用語,比喻沒有必要的重複累贅。例如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庾仲初作的〈揚都賦〉得到庾亮大力讚揚,一時之間人人競相抄寫,都城紙價因此大漲。謝安就說「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是重複模仿,沒有創新。又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意指從魏、晉以來,人們寫就的各家言論,往往事物或事情的道理重複,彼此相互模仿,就像在房屋之下架設房屋,床上加床,重複而沒有創見。後來「疊床架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重複累贅。 書證 01.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三六》:「《五十家唐詩》李頎〈題璿公山池〉:『片石孤雲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孤雲改作孤峰,皓月改作白月。夫既言片石,又曰孤峰,不免疊床架屋。」 02.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六》:「詠桃源詩,古來最多,意義俱被說過,作者往往有疊床架屋之病,最難出色。」 03.清.惲敬〈答顧研麓書〉二首之二:「尊大人集已有三序,敬意削其不可者二篇留一篇,改其不合法字句冠集,如敬再作,是疊床架屋,深可不必。」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重複累贅。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重複多餘」、「冗長繁複」

黨同伐異

音讀 注音 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 ㄧˋ 漢語拼音 dǎng tóng fā yì 釋義 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語出《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序》。後用「黨同伐異」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結黨營私」 典源 《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序》 及漢祖杖劍,武夫勃興,憲令寬賒,文禮簡闊,緒餘四豪之烈,人懷陵上之心,輕死重氣,怨惠必讎,令行私庭,權移匹庶,任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1>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2>,至有石渠3>分爭4>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至王莽專偽,終於篡國,忠義之流,恥見纓紼,遂乃榮華丘壑,甘足枯槁。雖中興在運,漢德重開,而保身懷方,彌相慕襲,去就之節,重於時矣。逮桓靈之閒,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 〔注解〕 (1) 武帝:漢武帝劉徹(西元前156∼前87),在位時文治武功鼎盛。改變漢初以來沿用的黃老治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 霧會:喻眾多的人、事物集聚一起。 (3) 石渠:西漢皇帝用來藏書的閣名。為蕭何所造,位於長安未央宮殿北。 (4) 分爭:分異爭奪。 典故說明 「黨同伐異」意思是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漢初採黃老治術,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漢武帝劉徹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學者經常聚集討論,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在評議《公羊》、《穀梁》時產生分歧,引發爭論,以致有「黨同伐異之說」。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後來「黨同伐異」演變為成語,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書證 01.《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序》:「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守文之徒,盛於時矣。」(源) 02.《續資治通鑑.卷一二七.宋紀一二七.高宗紹興十五年》:「勘會數十年來學者黨同伐異,今當崇雅黜浮,抑其專門私己。」 03.《明史.卷二二九.趙用賢列傳》:「昔顛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意氣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負不世之節,號召浮薄喜事之人,黨同伐異,罔

顛撲不破

音讀 注音 ㄉㄧㄢ ㄆㄨ ㄅㄨˋ ㄆㄛˋ 漢語拼音 diān pū bù pò 釋義 無論怎麼摔打都不破。比喻理論真確可靠,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語出宋.朱熹〈與張欽夫書〉其二。△「牢不可破」 典源 ◎1宋.朱熹〈與張欽夫書〉其二(據《朱子文集.卷三○》引) 明道先生曰:「既能體之而樂,則亦不患不能守。」須如此而言,方是顛撲不破,絕滲漏1>、無病敗耳。高明之意,大抵在於施為運用處求之,正禪家所謂石火電光底消息也,而於優游涵泳之功似未甚留意。 〔注解〕 (1) 滲漏:喻指文字、語言的破綻。 ◎2《朱子語類.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義》 伊川「性即理也」,橫渠「心統性情」二句,顛撲不破! 典故說明 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閩學的創始人。一生著述繁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來歷朝學子必讀的教科書。其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後人常以「程朱學派」稱之。典源摘自朱熹寫給張欽夫的書信,內容提到關於心性方面的修養工夫:若要導正心性,則必須循著致知、誠意的次序,從中下功夫,才能達到「心無時不虛」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則動靜如一,不偏於任何一處。程顥也曾經說過:如果可以從身體力行中體會並且得到樂趣,到達此一境界後,就不必害怕無法把持心性。朱熹贊同程顥所言,認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破綻、缺點的真理。典源又見《朱子語類.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義》。內容則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頤)主張的「性即理也」以及橫渠先生(張載)所主張的「心統性情」二句理論深遠,是永遠不會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顛撲不破」一語。後來「顛撲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理論真確,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書證 01.宋.朱熹〈與張欽夫書〉其二:「明道先生曰:『既能體之而樂,則亦不患不能守。』須如此而言,方是顛撲不破,絕滲漏、無病敗耳。」(源) 02.清.浦起龍《史通通釋.卷二.世家》:「乃悟世家二字,千古唯孔氏顛撲不破。」 03.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四.廟祀下》:「潮州雙忠祠,祀張、許二公,聯云:『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本色語,顛撲不破

顛沛流離

音讀 注音 ㄉㄧㄢ ㄆㄟˋ ㄌㄧㄡˊ ㄌㄧˊ 漢語拼音 diān pèi liú lí 釋義 「顛沛」,比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挫折。語出《論語.里仁》。「流離」,流亡離散。◎語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顛沛流離」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處流浪。△「百六之會」、「流離失所」、「陽九之阸」 典源 1、「顛沛」:《論語.里仁》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1>違仁,造次2>必於是,顛沛3>必於是。」 〔注解〕 (1) 終食之間:吃一頓飯的時間。比喻極短的時間。食,音ㄕˊ。 (2) 造次:倉卒、緊迫。 (3) 顛沛:比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挫折。 2、「流離」: ◎1《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 末年,盜賊群起,發軍擊之,將吏放縱於外。北邊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陽以東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將軍開東方諸倉振貸窮乏,又分遣大夫謁者教民煮木為酪;酪不可食,重為煩擾。流民入關者數十萬人,置養澹官以稟之,吏盜其稟,飢死者什七八。莽恥為政所致,乃下詔曰:「予遭陽九之阸1>,百六之會2>,枯旱霜蝗3>,饑饉荐臻4>,蠻夷猾夏5>,寇賊姦軌6>,百姓流離。予甚悼之,害氣將究矣。」歲為此言,以至於亡。 〔注解〕 (1) 陽九之阸:災難、困厄的時運。阸,音ㄜˋ,同「厄」。見「陽九之阸」。 (2) 百六之會:厄運。見「百六之會」。 (3) 霜蝗:霜害和蝗災。 (4) 饑饉荐臻:指連年災荒。荐臻,連續不斷。 (5) 猾夏:侵擾華夏。猾,音ㄏㄨㄚˊ。 (6) 姦軌:犯法作亂。 ◎2《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 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說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信曰:「何謂也?」通因請間,曰:「天下初作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 ◎3《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 朕既不明,變異數見,歲比不登,食廩空虛,百姓飢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人至相食,盜賊並興,群職曠廢,是朕之不德而股

簞食瓢飲

音讀 注音 ㄉㄢ ㄙˋ ㄆㄧㄠˊ ㄧㄣˇ 漢語拼音 dān sì piáo yǐn 釋義 只吃一碗飯,只喝一瓢水。形容生活簡單、清苦。語本《論語.雍也》。△「陋巷簞瓢」 典源 《論語.雍也》 子曰:「賢哉,回1>也!一簞食2>,一瓢飲3>,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解〕 (1) 回: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亦作「顏子淵」、「顏淵」。 (2) 一簞食:一碗飯。簞,竹器,用以盛飯。 (3) 一瓢飲:一瓢水。瓢,飲器,以葫蘆剖分而成。 典故說明 「簞食瓢飲」原作「一簞食,一瓢飲」。顏回名列孔門德行科,他的個性好學,不會遷怒到別人身上,不再犯同樣的過錯,在所有弟子中,最為孔子器重。顏回家貧,經常三餐不繼,卻沒有動搖他行仁的信念。因此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稱讚顏回,說:「賢德啊,顏回!只吃一碗飯,只喝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之中,別人都難以忍受這種愁苦,但顏回仍舊沒有改變他的快樂。顏回真是賢德啊!」顏回英年早逝,對孔子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孔子悲嘆顏回之死「是上天要毀滅我啊」!由此可知孔子痛失英才那種深沉的惋惜與失落。「簞食瓢飲」這句成語,就從《論語》原文「一簞食,一瓢飲」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生活簡單、清苦。出現「簞食瓢飲」的書證如三國魏.桓範〈薦管寧表〉:「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屋蔽衣,踰於原憲。」 書證 01.《藝文類聚.卷三七.人部二○.隱逸下》引三國魏.桓範〈薦管寧表〉:「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屋蔽衣,踰於原憲。」 02.唐.韓愈〈與李翱書〉:「彼人者,有聖者為之依歸,而又有簞食瓢飲,足以不死,其不憂而樂也,豈不易哉!」 03.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卷二.韋令公皋》:「妾辭家事君子,荒隅一間茅屋,亦君之居;炊菽羹藜,簞食瓢飲,亦君之食。」 04.《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一件是個竹筐兒,便是顏子當日簞食瓢飲的那個簞。」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生活簡單、清苦。 使用類別 用在「生活簡約」的表述上。 例  句 01 我的生活很簡單,簞食瓢飲就夠了。 02 縱然是簞食瓢飲的生活,也未曾埋沒他

簞食壺漿

音讀 注音 ㄉㄢ ㄙˋ ㄏㄨˊ ㄐㄧㄤ 漢語拼音 dān sì hú jiāng 釋義 以簞盛食,以壺盛漿來迎王師。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水深火熱」 典源 《孟子.梁惠王下》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1>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2>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3>是也。以萬乘之國4>伐萬乘之國,簞食5>壺漿6>,以迎王師,豈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7>而已矣。」 〔注解〕 (1) 燕:周代姬姓諸侯國,故址在今河北、遼寧及韓國北部。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 (2) 武王:即周武王。姓姬名發,文王之子,生卒年不詳。因商紂暴虐無道,乃率領諸侯伐商,大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京。在位十九年崩,諡曰武。 (3) 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4) 萬乘之國:大國。乘,音ㄕㄥˋ,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四馬一車的總稱。 (5) 簞食:以簞盛食。簞,音ㄉㄢ,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6) 壺漿:以壺盛漿。漿,水、酒之類飲料。 (7) 運:奔逃。 典故說明 戰國時燕國內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燕國邊防毫不抵抗,結果大敗。這時有人勸齊宣王占領燕國,也有人勸他不要占領。齊宣王覺得吞併燕國是天意,但孟子對他說:「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喜悅快樂,那麼您就吞併它,就像武王伐紂一樣。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不喜悅快樂,那麼您就不要吞併它,就像文王時,因為紂還有賢臣,所以文王不伐紂一樣。今天以萬乘大國去征伐另外一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他們的國家?」後來「簞食壺漿」演變為成語,用來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

斷章取義

音讀 注音 ㄉㄨㄢˋ ㄓㄤ ㄑㄩˇ ㄧˋ 漢語拼音 duàn zhāng qǔ yì 釋義 截取某詩篇的一章或一句為己用,借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顧原詩作者的本意。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後用「斷章取義」泛指截取別人的詩文或談話中的某一段落為己用,而不顧其原意。 典源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齊慶封好田而耆酒,與慶舍政,則以其內實遷于盧蒲嫳氏,易內而飲酒。數日,國遷朝焉。使諸亡人得賊者,以告而反之,故反盧蒲癸。癸1>臣子之2>,有寵,妻之3>。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4>,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獨焉辟之?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 〔注解〕 (1) 癸:盧蒲葵,春秋齊國人,生卒年不詳。 (2) 臣子之:為子之的家臣。子之即慶舍,慶封之子,春秋齊國人,生卒年不詳。 (3) 妻之:把女兒許配給他。妻,音ㄑ|ˋ。 (4) 子不辟宗:您不迴避同宗。子,您。辟,通「避」,迴避。慶氏與盧蒲氏都姓姜,故為同宗。 典故說明 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春秋齊國的慶舍極為寵愛家臣盧蒲癸,甚至將女兒許配給他。但慶氏與盧蒲氏都姓姜,所以有人問盧蒲癸說:「男女結婚應該分辨是否同姓,你怎麼會完全不迴避同宗的女子呢?」他則回答:「同宗的人既不迴避我,我何必要迴避他呢?這就像賦詩明志時,可以斷章取義,我只取我所需要的,哪還知道甚麼同宗呢?」盧蒲癸所謂的「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指的是春秋時代的人,在外交場合或日常生活中,常會截取既有詩篇中一部分的句義來表達自己的意志與立場。例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晉、魯等國攻打秦國,軍隊至涇水,大家為是否渡河而猶豫不決,晉國大夫請魯國大夫孫叔豹表示意見,孫叔豹就賦了〈匏有苦葉〉,這首詩現存《詩經.邶風》中,首章是:「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原詩是刻畫一位待嫁女子決意出嫁的心情。但這當然不是孫叔豹想要表達的意思,他只是借以表示,無論水深水淺,一定要渡過河去。這種「賦詩斷章」的方式,在《左傳》中屢見不鮮,所以盧蒲癸才會有「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的說辭。後來「斷章取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專指截取《詩經》的前身當時稱為《詩》的詩集中某詩的部分以為己用,而不顧原詩的本意。今則多用來泛指截

雕蟲小技

音讀 注音 ㄉㄧㄠ ㄔㄨㄥˊ ㄒㄧㄠˇ ㄐㄧˋ 漢語拼音 diāo chóng xiǎo jì 釋義 本指賦的寫作不足道。語本《法言.吾子》。後用「雕蟲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典源 《法言.吾子》 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彫蟲篆刻1>。」俄而2>,曰:「壯夫不為也。」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於勸也。」或曰:「霧縠之組麗。」曰:「女工之蠹矣。」〈劍客論〉曰:「劍可以愛身。」曰:「狴犴使人多禮乎?」 〔注解〕 (1) 彫蟲篆刻:秦始皇曾訂定八種書體,分別為大篆、小篆、蟲書、隸書、刻符、摹印、署書、殳書,稱為「秦書八體」。秦亡之後,西漢沿用秦書,學童必須學習八體。彫蟲篆刻指其中的蟲書、刻符,是八書中纖巧難工的書體,此用以喻詞賦末藝,作者費心,但實用者少,純為小技,難為大道。 (2) 俄而:不久。俄,音ㄜˊ。 典故說明 揚雄是西漢後期的重要文人,口吃不善言談,以文章名世。揚雄的學術成就,自古以來頗多爭議。張衡稱讚他「妙極道術」,張子侯甚至尊為「西道孔子」;朱熹則認為他「拙底工夫」,只會模仿。揚雄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在思想上,揚雄模仿《周易》著《太玄》,模仿《論語》著《法言》,雖曰模仿,但其中不乏新見,可說是繼承了《周易》、《論語》的傳統,而又加以超越。在文字研究上,揚雄著有《方言》一書,是最早的方言研究專書,開啟日後方言研究的先河,是研究漢代方言、音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揚雄也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早年他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又仿〈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而作〈畔牢愁〉,形式精緻華麗,內容則與司馬相如一樣,均是諷少而勸多。但後來揚雄的文學態度轉變,崇尚五經、儒學,鄙薄辭賦。在《法言.吾子》中記載著,有人問揚雄說:「你年輕時很喜歡寫辭賦吧?」揚雄回答:「沒錯,但那不過像是小孩子所學的蟲書、刻符之類的小技罷了。」過了一會兒,揚雄又說:「胸懷大志的人是不屑去做那些事的。」原來西漢學童必須學習八體,其中蟲書和刻符又是八體之中,最纖巧難寫的兩種字體,寫的人費盡心思,卻缺少實用價值。所以揚雄用「彫蟲篆刻」比喻講究詞藻麗句的辭賦,創作者雖然費心,卻不實用,難成大道,只是雕蟲小技而已。後來「雕蟲小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

獨當一面

音讀 注音 ㄉㄨˊ ㄉㄤ ㄧ ㄇㄧㄢˋ 漢語拼音 dú dāng yī miàn 釋義 獨力擔當某一方面的重任。語本《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 典源 《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閒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復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敗而還。至下邑,漢王1>下馬踞鞍2>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弃之,誰可與共功者?」良3>進曰:「九江王黥布4>,楚梟將5>,與項王6>有郤7>;彭越8>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9>可屬10>大事,當一面。即欲捐11>之,捐之此三人,則楚12>可破也。」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注解〕 (1) 漢王:劉邦(西元前247∼前195),字季,沛縣豐邑人,漢代開國之君,也是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初為泗上亭長,秦末群雄並起,劉亦起於沛縣,故時人稱之為沛公。劉氏先項羽入關中,降秦王嬰,除秦苛法,與父老約法三章。項羽封劉為漢王。後劉邦定三秦,俟時機成熟,滅羽而有天下,國號漢,定都於長安。在位十二年崩。廟號高祖。 (2) 踞鞍:倚著馬鞍。踞,音ㄐㄩˋ,倚、靠。 (3) 良:張良(?∼西元前186),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復仇,乃使人椎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劃定天下,封留侯。卒諡文成。 (4) 黥布:英布(?∼西元前196),漢初六縣(今安徽省六安縣)人。秦末從項羽入咸陽,封九江王。後降漢,破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及韓信、彭越相繼為劉邦所誅,遂舉兵反,戰敗逃江南,為長沙哀王誘殺。因曾受黥刑,故亦稱為黥布。黥,音ㄑ|ㄥˊ。 (5) 梟將:勇武的將領。梟,音ㄒ|ㄠ。 (6) 項王:項籍(西元前232∼前202),字羽,秦末下相人(今江蘇省宿遷縣)。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與叔父項梁起兵吳中,梁敗死,籍繼為將,大破秦軍,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

獨木難支

音讀 注音 ㄉㄨˊ ㄇㄨˋ ㄋㄢˊ ㄓ 漢語拼音 dú mù nán zhī 釋義 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語本《慎子.知忠》。 典源 #《慎子.知忠》(據《群書治要.卷三七》引)1> 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2>,蓋非一木之枝也;狐白之裘3>,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2) 廊廟之材:蓋廊廟的建材。廊廟,指朝廷。 (3) 狐白之裘:用狐腋下的白毛皮所製成的裘,既輕軟又暖和,甚為難得,為世所珍。 〔參考資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任愷既失權勢,不復自檢括。或謂和嶠曰:「卿何以坐視元裒敗而不救?」和曰:「元裒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典故說明 很多事情,因為太過龐大繁重,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需要眾人共同合作一起來完成,就好像用一根木頭撐不起來的東西,如果多用幾根木頭,就可以共同把它撐起來。在《慎子.知忠》中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意思就是說,蓋廊廟那樣龐大的建築所需要的材料,不是一棵樹木上的枝幹所能完全提供的;同樣的,一個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也不是君王一個人的能力所能承擔,必須依賴其他朝臣同心協力。這就是「獨木難支」的道理。後來「獨木難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情非常重大,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持。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另有一個關於「獨木難支」的故事︰晉朝的任愷(ㄎㄞˇ)與和嶠(ㄐ|ㄠˋ)本來交好,後來任愷失去權勢,有人就問和嶠說︰「你們不是好朋友嗎,為何你眼看著任愷失勢,卻不肯幫助他呢?」和嶠回答︰「元裒(任愷之字)如北夏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 意思就是說,任愷不知檢點,自取敗壞,就好像城門將要倒塌,不是用一根木頭就能把它撐起來,同樣的,以我個人之力,又怎麼能幫助任愷重新得勢呢? 書證 01.《封神演義.第九三回》:「因吾師叔在萬仙陣死于姜尚之手,屢欲思報此恨,為獨木難支,不能向

殫精竭慮

音讀 注音 ㄉㄢ ㄐㄧㄥ ㄐㄧㄝˊ ㄌㄩˋ 漢語拼音 dān jīng jié lǜ 釋義 殫,竭盡。「殫精竭慮」指竭盡精力與思慮。#語本唐.白居易〈策林一.策頭〉。 典源 #唐.白居易〈策林一.策頭〉(據《全唐文.卷六七○.白居易》引)1> 臣伏見漢成帝以朱雲廷辱張禹,令持下殿,雲攀檻,檻折,成帝容之。後嘗理檻,帝命勿易,以旌直臣。臣每覽漢史至此,未嘗不三復而歎息也。……是則陛下納諫之旨,遠出於漢朝;微臣獻言之罪,不虞於折檻矣。況清問之下,條對之中,苟言有可觀,策有可取;陛下必光揚其名氏,優崇其爵秩:與夫勿易折檻,以旌直臣之意,又相萬也。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2>陛下納諫之旨乎?殫3>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唯以直詞4>,昧死5>上對。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樓鑰《攻媿集.卷二六.乞東宮官進嘉言善行》。 (2) 副:符合、相稱。 (3) 殫:音 ㄉㄢ,竭盡。 (4) 直詞:毫無隱諱的話。 (5) 昧死:冒昧而犯死罪。為臣子上書常用的謙詞,以表敬畏。 〔參考資料〕  宋.樓鑰《攻媿集.卷二六.乞東宮官進嘉言善行》 臣仰惟陛下深維天下之大本,立儲宮以安社稷,置僚佐以輔導之職,真一代之盛典也。臣偎以庸陋,備員其間,且得執經,從容以侍。承華千載,榮遇非所宜得。思欲殫智竭慮,以稱陛下任使之意,補太子聰明之餘。 典故說明 「殫精竭慮」原作「殫思極慮」。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於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出身在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青年時期,由於戰亂而在顛沛流離中度過。長期貧困與居無定所的生活,讓白居易真實體會了人民的痛苦,所以他的文學作品中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極能反應真實的世界。白居易仕宦生涯的前期,可說是一帆風順,二十九歲便登進士,三十二歲任校書郎,後來又被拔擢為翰林學士。在這個時期,白居易有感於自身所見所聞,故深有經世濟民的使命感,〈策林〉七十五篇就在此時寫成。文中白居易針對當時經濟、政治、軍事、文教各方面的弊端提出改革意見,大聲疾呼統治者應以天下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欲為欲。而為表明冒死獻言之心,文章起始處先提了漢代朱雲的事跡。朱雲為西漢人,成帝時上書求見皇帝,當著眾臣之前,斥責以帝師升任丞相的張禹為佞臣。成帝大怒,命人將朱雲拖出去,但他死命地攀著殿裡的欄杆,即使

調虎離山

音讀 注音 ㄉㄧㄠˋ ㄏㄨˇ ㄌㄧˊ ㄕㄢ 漢語拼音 diào hǔ lí shān 釋義 引誘老虎離開牠盤踞的山頭。比喻用計誘使對方離開他的據點,以便趁機行事,達成目的。※語或出《西遊記.第五三回》。△「賺虎離窩」 典源 ※《西遊記.第五三回》 卻說那沙和尚提著吊桶,闖進門去,只見那道人在井邊攩住道:「你是甚人,敢來取水!」沙僧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寶杖,不對話,著頭便打。那道人躲閃不及,把左臂膊打折,道人倒在地下掙命。沙僧罵道:「我要打殺你這孽畜,怎奈你是個人身!我還憐你,饒你去罷!讓我打水!」那道人叫天叫地的,爬到後面去了。沙僧卻纔將吊桶向井中滿滿的打了一吊桶水,走出庵門,駕起雲霧,望著行者喊道:「大哥,我已取了水去也!饒他罷!饒他罷!」大聖聽得,方纔使鐵棒支住鉤子道:「我本待斬盡殺絕,爭奈你不曾犯法;二來看你令兄牛魔王的情上。先頭來,我被鉤了兩下,未得水去。纔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老孫若肯拿出本事來打你,莫說你是一個甚麼如意真仙,就是再有幾個,也打死了。正是打死不如放生,且饒你教你活幾年耳。已後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掯他。」那妖仙不識好歹,演一演,就來鉤腳;被大聖閃過鉤頭,趕上前,喝聲「休走!」那妖仙措手不及,推了一個蹼辣,掙扎不起。大聖奪過如意鉤來,折為兩段;總拿著又一抉,抉作四段,擲之於地道:「潑孽畜!再敢無禮麼?」那妖仙戰戰兢兢,忍辱無言。這大聖笑呵呵,駕雲而起。 典故說明 「調虎離山」指引誘老虎離開盤踞的山頭,藉機進入此山。此成語見於《西遊記》。《西遊記.第五三回》中,提到唐三藏一行人西行取經時,唐三藏因誤飲子母河照胎泉的水,腹痛成胎,於是孫悟空來到一處寺廟,想要求得一碗落胎泉水治師父的病。但寺廟內的道人因與唐僧一行人有冤仇,不願意讓他取水。孫悟空於是叫沙和尚當他的助手,再一次來到寺廟。因有過之前一次失敗的經驗,孫悟空就想出一個方法,先把那個道人引出寺廟爭戰,沙和尚再趁著二人交戰的機會,探井取水。這個方法果然奏效,沙和尚已取了水,此時孫悟空正想趕盡殺絕,但沙和尚卻喊道:「饒了他吧!」孫悟空一聽,就告訴如意真仙,這次用「調虎離山」的計策,已經順利取了水,且念在他之前不曾犯法,於是就放了他一馬,並且警告他以後再有人來取水,不可以再有要挾、勒索的行為。後來「調虎離山」就用來

德高望重

音讀 注音 ㄉㄜˊ ㄍㄠ ㄨㄤˋ ㄓㄨㄥˋ 漢語拼音 dé gāo wàng zhòng 釋義 形容人品德高尚,極有聲望。語本《晉書.卷六四.簡文三子列傳.會稽文孝王道子》。△「年高德劭」 典源 《晉書.卷六四.簡文三子列傳.會稽文孝王道子》 元顯無良師友,正言弗聞,諂譽日至,或以為一時英傑,或謂為風流名士,由是自謂無敵天下,故驕侈日增。帝又以元顯有翼亮之功,加其所生母劉氏為會稽王夫人,金章紫綬。會洛陽覆沒,道子以山陵幽辱,上疏送章綬,請歸藩,不許。及太皇太后崩,詔道子乘輿入殿。元顯1>因諷2>禮官3>下議4>,稱己德隆望重,既錄5>百揆6>,內外群僚皆應盡敬。於是公卿皆拜。于時軍旅荐興,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廩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 〔注解〕 (1) 元顯:即司馬元顯,生卒年不詳。晉司馬道子之子。 (2) 諷:暗示。 (3) 禮官:職官名。職司禮儀的官員。 (4) 下議:交給下面討論。 (5) 錄:登錄、任用。 (6) 百揆:總理國政之行政長官。 典故說明 「德高望重」原作「德隆望重」。自從東晉大臣謝安病死後,晉孝武帝便將大權交給他的弟弟會稽文孝王司馬道子,由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司馬元顯是司馬道子的長子,因家世顯赫,周圍的人對司馬元顯極盡奉承巴結之能事,讓司馬元顯自以為是一代英傑,無人可比。孝武帝也因他有輔政之功,加上他的生母劉氏是會稽王夫人,所以讓他享有高官厚祿,使司馬元顯更是目中無人。太皇太后駕崩時,孝武帝召司馬道子入宮,司馬元顯認為自己「德隆望重」(德行高,聲望隆),所以命令百官要向他跪拜。群臣懾於司馬元顯的淫威,也只好跪拜。後來「德高望重」這句成語就從原文「德隆望重」演變而出,用來指品德高尚,極有聲望。 書證 01.宋.司馬光〈辭入對小殿劄子〉:「臣竊惟富弼三世輔臣,德高望重,神宗皇帝想見其人,故特制此禮,乃自古所無。」 02.明.歸有光〈上總制書〉:「伏惟君侯德高望重,謀深慮淵。」 03.《說唐演義.第三九回》:「卻說太原唐公李淵德高望重,手下兵多將勇,見煬帝遊幸未歸,天下大亂,就益發修理甲兵,漸有問鼎中原之志。」 04.《續孽海花.第四○回》:「龔師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張,自然力量不小。」 用

彈丸之地

音讀 注音 ㄉㄢˋ ㄨㄢˊ ㄓ ㄉㄧˋ 漢語拼音 dàn wán zhī dì 釋義 像彈丸一樣大小的地方。比喻狹小的地方。語出《戰國策.趙策三》。 典源 《戰國策.趙策三》 秦攻趙於長平,大破之,引兵而歸。因使人索六城於趙而講。趙計未定。樓緩新從秦來,……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樓緩曰:「虞卿1>能盡知秦2>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不至3>,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也,令秦來年復攻王,得無割其內而媾4>乎?」王曰:「誠聽子割矣,子能必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樓緩對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昔者三晉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釋韓、魏而獨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今臣為足下解負親之攻,啟關通敝,齊交韓、魏。至來年而王獨不取於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韓、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注解〕 (1) 虞卿:或作虞慶、吳慶。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因遊說趙孝成王,封為趙上卿,故號虞卿。主張以趙為主,聯合他國合縱抗秦。 (2) 秦:秦朝,西元前248∼前207。戰國時,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3) 誠知秦力之不至句:鮑彪本作「誠不知秦力之所至」;黃丕烈案:《史記》、《新序》作「誠知秦力之所不至」。至,及、到達。 (4) 媾:音ㄍㄡˋ,議和、講和。 典故說明 戰國時,在一次秦國攻打趙國的戰役中,攻下了趙國的長平城,並且派人向趙國要求割讓六城,才能議和。趙王拿不定主意,正巧身為秦臣的趙人樓緩從秦國前來,於是趙王與他商量對策,決定割六城給秦國。趙臣虞卿聽到這個消息,極力勸說趙王千萬不可割讓六城,因為秦國傾全力來攻趙,必然力倦將歸,而且以秦國的野心,即使現今得到了六城,將來還是會再來侵犯。趙王將虞卿所言告知樓緩,樓緩說:「虞卿以為秦兵已倦,哪裡知道秦的兵力何止如此!即使知道此次秦兵確已疲累,但連這六城如此狹小,都不願意割讓,致使秦國再來侵犯,豈不是要割讓內屬要地而議和嗎?」趙王再次將樓緩所言告知虞卿,虞卿再從各方面為趙王解說其利害關係,最後終於說服趙王,不將六城割讓給秦國。後來「彈丸之地」被用來比喻狹小的地方。 書證 01.《戰國策.趙策三》:「虞卿能盡知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不至,此彈丸之地

對症下藥

音讀 注音 ㄉㄨㄟˋ ㄓㄥˋ ㄒㄧㄚˋ ㄧㄠˋ 漢語拼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釋義 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語或本《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淵篇上》。 典源 ※《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淵篇上》1> 克己是大做工夫,復禮是事事皆落腔窠。克己便能復禮,步步皆合規矩準繩;非是克己之外,別有復禮工夫也。釋氏之學,只是克己,更無復禮工夫,所以不中節文,便至以君臣為父子,父子為君臣,一齊亂了。吾儒克己便復禮,見得工夫精細。聖人說得來本末精粗具舉。下面四箇「勿」字,便是克與復工夫皆以禮為準也。「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仲弓主敬行恕,是且涵養將去,是非猶未定。涵養得到,一步又進一步,方添得許多見識。「克己復禮」,便剛決克除將去。 典故說明 《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診斷該給兒尋潟藥、李延發汗藥。他們覺得奇怪,就問:「為什麼症狀相同卻開不同的藥?」華佗回答說:「兒尋的病因在體內,李延的病因在體外,所以治療的方法不同。」分別給他們用藥,隔天就都好了。    書證 01.《飛龍全傳.第五八回》:「太醫道:『此乃中風不語急症,下藥恐不應驗,奈何?』匡胤道:『與其坐視,寧可服而勿效。汝但對症下藥,決不罪汝。』」 02.《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夫子深恐他走入長沮、桀溺的一路,倘然這班門弟子都要這等起來,如蒼生何?所以纔對症下藥,合他講那『上好禮』的三句。」 03.《通俗常言疏證.醫病.對症發藥》引《病玉緣》:「世閒無不可醫之病,倘能對症下藥,豈有不瘳之理?」 用法說明 一、

對牛彈琴

音讀 注音 ㄉㄨㄟˋ ㄋㄧㄡˊ ㄊㄢˊ ㄑㄧㄣˊ 漢語拼音 duì niú tán qín 釋義 為牛彈琴,但牛依然低頭而食,聽而不聞。比喻講話、做事不看對象。典出《弘明集.卷一.漢.牟融.理惑論》。後用「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典源 《弘明集.卷一.漢.牟融.理惑論》 問曰:「子云:『佛經如江海,其文如錦繡。』何不以佛經答吾問,而復引《詩》《書》合異為同乎?」牟子曰:「渴者不必須江海而飲,飢者不必待廒倉而飽。道為智者設,辯為達者通,書為曉者傳,事為見者明。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說佛經之語,談無為之要,譬對盲者說五色,為聾者奏五音也。師曠雖巧,不能彈無弦之琴。狐貉雖熅,不能熱無氣之人。公明儀1>為牛彈〈清角〉之操2>,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3>之聲、孤犢4>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5>而聽。是以《詩》、《書》理子耳。」 〔注解〕 (1) 公明儀:春秋魯國賢人,南武城人,生卒年不詳。(2) 〈清角〉之操:〈清角〉這首琴曲。清角,樂曲名。操,琴曲。(3) 蚊虻:音ㄨㄣˊ ㄇㄥˊ,吸血的蚊蟲與牛虻。(4) 犢:音ㄉㄨˊ,小牛。(5) 蹀躞:音ㄉ|ㄝˊ ㄒ|ㄝˋ,小步徘徊的樣子。 典故說明 牟子(?∼西元79年),本名牟融,東漢人,熟讀經史百家,並精通佛理,許多儒家學者都向他請教有關佛學的問題。不過牟子在對儒家學者講解佛理時,總是引用儒家的經書來作說明,有人問:「您說佛家經典那麼多,內容廣博深厚,為什麼不用佛經講解呢?」牟子答道:「你們對儒家經典的內容很熟,如果我引用儒家經典解釋佛理,你們很容易就能了解。反之,我若是引用佛典,就像對瞎子說各種漂亮顏色,對聾子演奏音樂,一點幫助也沒有。就是師曠那樣的音樂大師,無論技藝多麼精巧,也不能彈奏沒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牠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卻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說明

道聽塗說

音讀 注音 ㄉㄠˋ ㄊㄧㄥ ㄊㄨˊ ㄕㄨㄛ 漢語拼音 dào tīng tú shuō 釋義 在路上聽到一些沒有根據的話,不加求證就又在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語出《論語.陽貨》。△「以訛傳訛」 典源 《論語.陽貨》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典故說明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開平民教育先河。孔子是一個很嚴謹的學者,對學生品行的要求甚至超過他們在學問上的成就,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曾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就是說,在道路上聽到的話,如果沒有查證就隨便傳揚出去,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皇侃疏中對這句話加以解釋:「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必先鑽研日久,有所心得,才能對人講述,在道路上隨便聽到的消息,一定很多謬誤,不能輕易相信,更不能當成是真的,逕向他人轉述,如果這樣去做,便是自己毀棄自己的德行。後來「道聽塗說」演變為成語,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書證 01.《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源) 02.《漢書.卷三○.藝文志十》:「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03.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江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朴,道聽塗說,強事飾辭。」 04.《朱子語類.卷一二四.陸氏》:「公今只是道聽塗說,只要說得。待若聖賢之道,只是說得贏,何消做工夫?只半日便說盡了。」 05.《資治通鑑.卷二二九.唐紀四五.德宗建中四年》:「朕從即位以來,見奏對論事者甚多,大抵皆是雷同,道聽塗說,試加質問,遽即辭窮。」 06.清.顧炎武〈北嶽辨〉馬文升.疏:「自成化以前,初無此語。端肅似未曾見十七史者,道聽塗說,一至於此!」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使用類別 用在「不實傳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這些話全是道聽塗說,沒有任何根據。

道貌岸然

音讀 注音 ㄉㄠˋ ㄇㄠˋ ㄢˋ ㄖㄢˊ 漢語拼音 dào mào àn rán 釋義 學道的人容貌莊嚴肅穆。形容外表莊重嚴肅的樣子。語本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一本正經」 典源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 光嚴1>整行之次2>,忽見維摩3>,道貌4>凜然5>,儀形畾落6>。右手掌拂塵之麈尾,左手擎化物之寒笻,萬莖之鶴髮垂肩,數寸之雪眉覆目。**道眼,*天上之雲霞;歷歷星冠,奪人間之皓月。遙望而清風宛在,鶴處雞群;近觀而光彩射人,龍來洞口。 〔注解〕 (1) 光嚴:菩薩名。 (2) 整行之次:即「整行次」,打點、整理行旅之處所。 (3) 維摩: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毘舍離城之長者。精通大乘佛教教義,修行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亦稱為「維摩詰」、「無垢稱」等。 (4) 道貌:修行者的容貌。 (5) 凜然:莊嚴肅穆的樣子。 (6) 畾落:同「磊落」,形容胸懷坦蕩,心地光明。 典故說明 「道貌岸然」原作「道貌凜然」。「變文」是唐代時興起的一種講唱文學,由散文和韻文交替組成,內容以演繹佛經故事及民間、歷史故事為主。《維摩詰經講經文》是根據《維摩詰經》的故事,敷演而成,形式是先引述一段經文,然後邊講邊唱,有時幾十字的經文,可以鋪陳為數千字。內容敘述維摩詰居士生病了,佛佗欲派一名弟子前往慰問他的病情,但是所有弟子都不敢去,最後文殊菩薩應命前往。文中描述維摩詰居士的外表和情態,形容他的容貌莊嚴肅穆,胸懷坦蕩,心地光明,遠望就像鶴立雞群似的,近觀有如龍來洞口,光彩射人。後來「道貌岸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除本義外,也作諷刺用法,用來形容外表故作正經,心中其實不是如此。 書證 01.清.龔煒《巢林筆談.卷六.謁敬亭先生》:「先生道貌岸然,接對謙和,予拜呈考妣行實,陳求誌之意,先生遜謝而後許。」 02.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翌日,陳妻尚未歸,正切狐疑,忽有醫者自來,道貌岸然,班白老叟,舉室驚惶,不知所自。」 0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承暉)因看見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所以只打聽忌吃甚麼,預備打聽明白,好拿忌吃的東西給苟才吃,好送他的老命。」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當頭棒喝

音讀 注音 ㄉㄤ ㄊㄡˊ ㄅㄤˋ ㄏㄜˋ 漢語拼音 dāng tóu bàng hè 釋義 佛教禪宗接引弟子時,常用棒一擊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典出《五燈會元.卷一一.臨濟義玄禪師》。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 典源 《五燈會元.卷一一.臨濟義玄禪師》 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1>,僧便喝,師便打。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乃曰:「大眾!夫為法者,不避喪身失命。我於黃檗先師處,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頓,誰為下手?」時有僧出曰:「某甲下手。」師度與拄杖,僧擬接,師便打。 〔注解〕 (1) 拂子:驅除蚊蠅的用具。禪家喜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等手持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所以拂子即為說法的象徵。拂,音ㄈㄨˊ。 典故說明 唐僧臨濟義玄禪師,曹州南華人。早年跟從黃檗希運禪師出家,曾經三次向黃檗請教說:「什麼是佛法的大意?」結果三次都遭到棒打,於是認為「自恨障緣,不得深旨」,而向黃檗告辭,黃檗就指點他到高安灘頭請教大愚禪師。臨濟見到大愚後就告訴他三次發問三次被打的經過,並且問:「我是不是犯了什麼過錯?」大愚就說:「黃檗只是好心的想幫你領悟佛法大意,你怎麼反而在尋找自己有沒有過錯?」臨濟聽了當下立即開悟,也因為他是這樣悟出佛法的,所以他後來在鎮州建立臨濟禪院,創立了禪宗五大宗之一的臨濟宗,就以「棒」、「喝」的方式來啟發弟子開悟佛法。「喝」的施用是臨濟自創的,他開悟後回到黃檗的身邊,只要黃檗以棒打開示弟子時,他就在一旁大喝助陣。典源所節錄的就是一則臨濟開示弟子的故事。曾經有僧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臨濟就舉起拂子,先是身旁的僧人大喝一聲,接著他就打下去。又問,臨濟就又舉起拂子,身旁僧人又喝,他也喝。又要再問,臨濟就又打下去。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當頭棒喝」,用來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 書證 01.《隋唐演義.第五四回》:「古人云:『知足不辱,苟不知足,辱亦隨之。』況又有個才字橫於胸中,即使真正鐘鳴漏盡,遇著老和尚當頭棒喝,他亦不肯心死。」 02.《歧路燈.第一四回》:「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 03.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六.楹聯賸話》:「仁人之言,亦積無限陰功,便是當頭棒喝矣。」

當機立斷

音讀 注音 ㄉㄤ ㄐㄧ ㄌㄧˋ ㄉㄨㄢˋ 漢語拼音 dāng jī lì duàn 釋義 當下立刻作出決斷,毫不遲疑。語本三國魏.陳琳〈答東阿王牋〉。△「毅然決然」 典源 三國魏.陳琳〈答東阿王牋〉(據《文選.卷四○.牋》引) 琳死罪死罪。昨加恩辱命,并示〈龜賦〉,披覽粲然。君侯體高世1>之才,秉青蓱2>、干將3>之器,拂鐘無聲4>,應機立斷。此乃天然異稟,非鑽仰5>者所庶幾6>也。音義既遠,清辭妙句,焱絕煥炳,譬猶飛兔流星,超山越海,龍驥所不敢追,況於駑馬,可得齊足!夫聽白雪之音,觀綠水之節,然後東野巴人蚩鄙益著,載懽載笑,欲罷不能。謹韞櫝玩耽,以為吟頌。琳死罪死罪。 〔注解〕 (1) 高世:超越世俗。 (2) 青蓱:即青萍,三國以前傳說的名劍。蓱,音ㄆ|ㄥˊ,同「萍」。 (3) 干將:春秋吳國人,生卒年不詳,相傳善鑄劍。後多借指利劍。 (4) 拂鐘無聲:掠過銅鐘,削切如泥,所以無聲。 (5) 鑽仰:深入探求其理而信仰之。 (6) 庶幾:相近、差不多。 典故說明 「當機立斷」原作「應機立斷」。三國時,魏國文書官陳琳因為文筆佳、學問好,曹丕、曹植兄弟常與他書信往返,分享自己寫的文章,交換意見與心得。有一次,曹植把寫好的〈龜賦〉給陳琳看,第二天陳琳便回信盛讚曹植的文筆,說他高才脫俗,文章用語絕妙,意境深遠,這種天賦,一般人即使花時間學習也辦不到。陳琳並用古代名劍青萍、干將來比喻曹植的才氣,這兩把名劍十分銳利,削鐵如泥,任何東西都能立刻切斷,連一點聲音都沒有,而曹植的才華就如這兩把劍般地超群。在這篇文章中,「應機立斷」是用來形容青萍、干將這兩把古代名劍的銳利,任何東西一切下去馬上就斷了。後來,「當機立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當下立刻作出決斷,毫不遲疑。 書證 01.明.余繼登〈邑侯馬瑞河交獎敘〉:「虎藉狐以威威行而百獸畏矣,是故其威內扶者,不怒而民畏;當機立斷者,不勞而成功。」 02.《山西通志.卷九○.名宦八.平陽府.李用質》:「李用質,山東濟寧人。崇禎十四年以進士任襄陵縣知縣。性慈祥,居官無赫赫名,而當機立斷,胥中肯綮。」 03.清.朱琦〈讀王子壽論史詩廣其意〉詩五首之四:「漢高落落英雄姿,當機立斷不復疑。」 用法說明

當務之急

音讀 注音 ㄉㄤ ㄨˋ ㄓ ㄐㄧˊ 漢語拼音 dāng wù zhī jí 釋義 當前最急迫要做的事。語本《孟子.盡心上》。△「燃眉之急」 典源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知者1>,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注解〕 (1) 知者:智者。知,音ㄓˋ,同「智」。 典故說明 「當務之急」原作「當務為急」。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曾教導子弟做事一定要知道輕重緩急。他說一個有智慧的人,對什麼事都清楚明瞭,但仍知道要先完成當前最急迫的事;一個仁慈的人,對什麼都給予關愛,但仍知道要先親近有賢德的人。孟子告訴學生,凡事都要先認清優先順序,先完成當下最急切的事,這叫做「知務」,也就是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後來「當務之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當前最急迫要做的事。 書證 0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綜評:「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02.《朱子語類.卷六○.孟子.盡心上》:「人人各有當務之急。『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此各有所急也。」 03.《續資治通鑑.卷一四七.宋紀一四七.孝宗淳熙六年》:「竊謂明堂之禮,合宜復行,遠稽祖宗故事,近遵太上慈訓,實為當務之急。」 04.《清史稿.卷一四九.交通志一》:「至是建造鐵路之說,風行全國,自朝廷以逮士庶,咸以鐵路為當務之急。」 05.《清史稿.卷一五二.交通志四》:「中國郵政若行,即以獲資置備輪船出洋,藉遞信以流通商貨。其挽回利權,所關尤鉅。臣等博訪周諮,知為當務之急。」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當前最急迫要做的事。 使用類別 用在「急迫緊要」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培養新世紀的人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02 如今整飭公司人事是當務之急,其他的事可以稍緩。 03 為了能在比賽中衛冕成功,當務之急是加強選手信心。 04 為了預防豪雨成災,當務之急就是先把此地堤防加高。 05 促進產業技術升級的當務之急就是加快成功案例的推廣。 06 為了國家整體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學生外語能

當仁不讓

音讀 注音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漢語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釋義 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語出《論語.衛靈公》。後用「當仁不讓」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義無反顧」 典源 《論語.衛靈公》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典故說明 「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書證 01.《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源) 02.《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龔鮑》:「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故《詩》曰:『天難諶斯,不易惟王;』『上帝臨女,毋貳爾心。』『當仁不讓』,獨可以聖心參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與臣下議也。」 03.《後漢書.卷三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王望》:「今望懷義忘罪,當仁不讓,若繩之以法,忽其本情,將乖聖朝愛育之旨。」 04.《藝文類聚.卷五三.治政部下.薦舉》引三國魏.殷褒〈薦朱儉表〉:「朱倫,字文信,天真清亮,雅信忠篤,純粹足以激清源,美行足以廣風俗,當仁不讓,見德思義,疏達之才,強記博聞,飛辭抗論,駱驛奇逸,誠當世之俊異,一時之秀出也。」 05.《晉書.卷九七.四夷列傳》:「先王以仁宰世,不任威刑,所以剛柔靡斷,取輕鄰敵。當仁不讓,豈宜拱默者乎!」 06.《景德傳燈錄.卷一八.福州沙宗一大師》:「諸方玄學有所未決,必從之請益,至若與雪峰和尚徵詰,亦當仁不讓。」 07.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三.舒鐵雲》:「夫作詩文者,比於當仁不讓,以太白之才,而老杜尚有尊酒重論之句,況其他乎?」 用法說明

等量齊觀

音讀 注音 ㄉㄥˇ ㄌㄧㄤˋ ㄑㄧˊ ㄍㄨㄢ 漢語拼音 děng liàng qí guān 釋義 不分輕重,一律同等看待。※#語或出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劉仲尹參涪翁得法》。△「相提並論」 典源 ※#清.況周頤1>《蕙風詞話.卷三.劉仲尹參涪翁得法》2> 元遺山3>為劉龍山仲尹4>譔5>小傳云:「詩樂府俱有蘊藉6>,參涪翁7>而得法者也。」蒙8>則以謂學涪翁而意境稍變者也。嘗以林木佳勝比之。涪翁信能鬱蒼聳秀,其不甚經意處,亦復老幹枒杈,第無醜枝,斯其所以為涪翁耳。龍山蒼秀,庶幾近似。設令為枒杈,必不逮遠甚。或帶煙月而益韻,託雨露而成潤,意境可以稍變,然而烏可9>等量齊觀也。 〔注解〕 (1) 況周頤:字夔笙,號蕙風,著有《蕙風詞話》一書。書中,他認為填詞重在抒寫性情襟抱,並以沉著渾厚的宋詞為規範,偏重在氣格和意境。書中並評論古人的詞,兼及記事和考証。 (2) 典故或見於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五》。 (3) 元遺山:元好問(西元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秀容人。系出元魏,七歲能詩,興定三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繼承韓柳,結構嚴密。詩主風骨,反對浮艷。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 (4) 劉龍山仲尹:劉仲尹,字致君,號龍山,金蓋州人,生卒年不詳。能作詩。 (5) 譔:音ㄓㄨㄢˋ,著述。 (6) 蘊藉:含蓄不外露。 (7) 涪翁:黃庭堅(西元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涪,音ㄈㄨˊ。 (8) 蒙:無知者。此處為況周頤自謙之詞。 (9) 烏可:怎可。 〔參考資料〕  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五》 王弇州之才,十倍李滄溟,當上與北地、信陽鼎立。若李滄溟者,諸體俱少完善,惟七絕差勝,祇堪與謝四溟之五律等量齊觀。 典故說明 「等量齊觀」的「等」、「齊」都有等同、相同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就有一齊、同等看待的意思。清代況周頤在《蕙風詞話.卷三.劉仲尹參涪翁得法》中表明,他並不完全贊同元好問說劉仲尹詩學習黃庭堅而得法這個論點,以為只是學涪翁而意境稍變而已。文中就用了這句成語。況周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