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目空一切


音讀

注音 ㄇㄨˋ ㄎㄨㄥ ㄧ ㄑㄧㄝˋ
漢語拼音 mù kōng yī qiè

釋義

形容人高傲自大,什麼都不放在眼裡。※#語或本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六.題跋.題喻季直文編》。△「目中無人」、「旁若無人」




典源

※#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六.題跋.題喻季直文編》1>
烏傷固多士,而稱雄於其間者,余熟其四人焉,蓋非特烏傷之雄也。喻叔奇於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別去三日,念之輒不釋。其為文精深簡雅,讀之愈久而意若新。何茂恭目空四海,獨能降意2>於一世豪傑,而士亦樂親之。其文奇壯精緻,反覆開闔,而卒能自闡其意者。陳德先舉一世不足以當其意,而人亦不願從之游,然其文清新勁麗,要不可少。喻季直遇人無親疏貴賤皆與之盡,而於余尤好。其文蔚茂馳騁,蓋將包羅眾體,而一字不苟,讀之亹亹而無厭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蘇軾〈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詩。

(2) 降意:屈意、降心相從。

〔參考資料〕
 宋.蘇軾〈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詩(據《蘇東坡全集.後集.卷三》引)
天人幾何同一漚,謫仙非謫乃其游。麾斥八極隘九州,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開元有道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橫峨岷,眼高四海空無人。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真。生年不知高將軍,手汙吾足乃敢瞋,作詩一笑君應聞。


典故說明

「目空一切」原作「目空四海」。宋朝的陳亮在〈題喻季直文編〉一文中,提到烏傷一地和他相熟的四個讀書人:喻叔奇的文章精深簡雅,愈讀愈有新意。何茂恭「目空四海」,自視甚高,什麼都不放在眼裡,但是對豪傑之士還是能降低自己的身分,以禮相待,所以讀書人也很樂意親近他。他的文章奇壯精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陳德先的文章清新勁麗,花樣不少。喻季直的文章華美活躍,反覆閱讀也不厭倦。後來「目空一切」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目空四海」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高傲自大,什麼都不放在眼裡。



書證



01.《鏡花緣.第一八回》:「誰知腹中雖離淵博尚遠,那目空一切,旁若無人光景,卻處處擺在臉上。」

02.《鏡花緣.第五二回》:「但他恃著自己學問,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眼內。」

03.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三》:「觀吳孟舉所作序,對針嘉、隆人一種吞剝唐人之習,立言頗為有見,而及觀其中間所選,則是目空一切,不顧涵養之一莽夫所為,於風雅之旨殊遠。」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人高傲自大,什麼都不放在眼裡。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傲慢狂妄」的表述上。
例  句 01 他如此地目空一切,有誰能跟他深交?
02 目空一切的人往往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03 想當年他是何等目空一切,想不到今日竟落到如此下場!
04 在那時候,目空一切的他,那裡聽得進去我的勸告。
05 年輕人還是謙虛一點,如果目空一切,必然令人反感。
06 人類在地球上目空一切,肆意妄為,結果把環境破壞殆盡。
07 他就這點成就,卻顯得目空一切,未免像井底之蛙,徒惹人笑。
08 別以為你當了經理就可以目空一切,在沒真正貢獻前,沒人會服你的。
09 在這領域,他連半個專家都夠不上,竟那樣目空一切,真是叫人不可思議。


辨識



近義: 不可一世,目中無人,目無餘子,妄自尊大,自高自大,夜郎自大,旁若無人,唯我獨尊
反義: 自輕自賤,虛己受人,虛懷若谷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目空一切」及「目中無人」都有自視甚高的意思。
異 「目空一切」是什麼都看不起,語義較重;「目中無人」則側重是看不起「人」。
 目空一切 目中無人 辨似例句
 ○ ○ 他就這點成就,卻顯得~,未免像井底之蛙,徒惹人笑。
 ○ ㄨ 人類在地球上~,肆意妄為,結果把環境破壞殆盡。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目空四海
注音︰ ㄇㄨˋ ㄎㄨㄥ ㄙˋ ㄏㄞˇ
漢語拼音︰ mù kōng sì hǎi
釋義︰ 猶「目空一切」。見「目空一切」條。
01.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六.題跋.題喻季直文編》:「何茂恭目空四海,獨能降意於一世豪傑,而士亦樂親之。」(源) 


參考詞語︰ 眼空宇宙
注音︰ ㄧㄢˇ ㄎㄨㄥ ㄩˇ ㄓㄡˋ
漢語拼音︰ yǎn kōng yǔ zhòu
釋義︰ 猶「目空一切」。見「目空一切」條。
01.宋.程珌〈壼中天.日躔東井〉詞:「犖犖平生,眼空宇宙,綠髮千尋雪。笑談一鎮,單于底事心懾。」 


參考詞語︰ 目空一世
注音︰ ㄇㄨˋ ㄎㄨㄥ ㄧ ㄕˋ
漢語拼音︰ mù kōng yī shì
釋義︰ 猶「目空一切」。見「目空一切」條。
01.明.焦竑〈李氏焚書序〉:「宏甫快口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忤者。」

02.清.歸莊〈陸道威思辨錄序〉:「但以余之生平負其氣節文章,目空一世,即談理家有不合者,輒爭辯嶽嶽,不為之屈。」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模稜兩可

音讀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漢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注解〕 (1) 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 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 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00614_w 01.jpg;&00614_w 01.jpg;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 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推己及人

音讀 注音 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tuī jǐ jí rén 釋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源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昔者聖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典故說明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書證 01.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源) 0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04.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縣時期.興革條例》:「不知講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

馬耳東風

音讀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漢語拼音 mǎ ěr dōng fēng 釋義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證 01.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02.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03.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02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