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暴虎馮河


音讀

注音 ㄅㄠˋ ㄏㄨˇ ㄆㄧㄥˊ ㄏㄜˊ
漢語拼音 bào hǔ píng hé

釋義

暴,徒手搏鬥。馮,徒步渡河。「暴虎馮河」指不用武器,空手與虎搏鬥;不靠舟船,徒步渡河。#語本《詩經.小雅.小旻》。後用「暴虎馮河」比喻人做事有勇而無謀。△「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臨深履薄」




典源

#《詩經.小雅.小旻》1>
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不敢暴虎2>,不敢馮河3>。人知其一4>,莫知其他5>。戰戰兢兢6>,如臨深淵7>,如履薄冰8>。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論語.述而》。

(2) 暴虎:明知與虎鬥要靠器械,卻示其勇而不用。暴,音ㄅㄠˋ,徒手搏鬥。

(3) 馮河:明知渡河須藉舟船,卻示其勇而不用。馮,音ㄆ|ㄥˊ,徒步渡河。

(4) 一:指「暴虎馮河」之事為非。

(5) 其他:指小人邪辟之謀,禍國殃民。

(6) 戰戰兢兢:形容戒慎恐懼的樣子。見「戰戰兢兢」。

(7) 如臨深淵:好像走到深水潭的邊上。比喻行事十分小心謹慎。深淵,比喻危險的地方。見「如臨深淵」。

(8) 如履薄冰:好像走在薄冰上。比喻處事極為謹慎小心。履,踐踏、踩。見「如履薄冰」。

〔參考資料〕
 《論語.述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典故說明

「暴虎馮河」當是一句早在先秦就已流行的成語,在《易經.泰卦》的爻辭就有「馮河」的說法,在《詩經.鄭風.大叔于田》也見到「暴虎」。而在《詩經.小雅.小旻》和《論語.述而》中更見到「暴虎」和「馮河」的連用。「暴虎」是指徒手與虎鬥。和凶猛的老虎搏鬥,本應借用器械,現在為顯現自己的勇猛,所以丟開器械徒手而上。要渡過大河,本來應借舟船而渡,如今為表現自己的厲害,所以丟開舟船,直接涉水而過。暴虎者,很容易被虎所傷;馮河者,很容易被水所溺。這都是愚勇的行為,也是危險的行為。所以《詩經.小雅.小旻》說「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表示知道危險。知道危險還要去做,那是有勇無謀的愚蠢行為,所以《論語.述而》篇中,子路在孔子面前表示自己能領三軍,勇往直前,子路是孔門弟子中性情最衝動的人,因此孔子機會教育說他像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孔子欣賞的是能「臨事懂得戒慎,想出最妥善因應辦法」的人。從這裡知道「暴虎馮虎」一語早在先秦時代即已流行,用來比喻人做事有勇無謀。


書證



01.《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02.《後漢書.卷二九.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郅惲》:「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萬人惟憂。而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其如社稷宗廟何?暴虎馮河,未至之戒,誠小臣所竊憂也。」

03.三國魏.嵇康〈明膽論〉:「如盜跖竄身于虎吻,穿窬先首于溝瀆,而暴虎馮河,愚敢之類,則能有之。」

04.《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凡為刺客,皆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也。」

05.北周.庾信〈擬連珠〉四四首之三六:「蓋聞勢之所歸,威之所假,必能繫風捕影,暴虎馮河。是以輕則鴻毛沉水,重則磐石陵波。」

06.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暴虎馮河?」

07.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三》:「故攘外必先自強,而自強在於刑政修、人才盛。二者苟備,則九世之讎可復,一旅之甲可興。非貿貿然暴虎馮河、撫劍疾視者,所可與議也。」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人有勇而無謀。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魯莽不智」的表述上。
例  句 01 憑一時的衝動做事,無異是暴虎馮河!
02 他那種暴虎馮河的蠻幹作風,難成大事。
03 這種事就是要仔細琢磨,暴虎馮河怎麼成?
04 警方辦案,事先都須經仔細部署,不許你暴虎馮河,貿然行事。
05 經驗告訴我們:單憑暴虎馮河之勇,通常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06 你這完全是暴虎馮河,憑你一個人的力量,怎麼打得贏那些地痞流氓?
07 我原以為他只會暴虎馮河、橫衝猛撞,今日方知他是小事糊塗,大事精明。


辨識



近義: 有勇無謀,勇而無謀
反義: 智勇雙全,臨事而懼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憑河暴虎
注音︰ ㄆㄧㄥˊ ㄏㄜˊ ㄅㄠˋ ㄏㄨˇ
漢語拼音︰ píng hé bào hǔ
釋義︰ 即「暴虎馮河」。見「暴虎馮河」條。
01.唐.王績〈祭關龍逢文〉:「興亡有運,用捨有期。憑河暴虎,前哲所嗤。」

02.《群音類選.卷一二.蟠桃記.洞賓問答》:「謾誇他陸地行舟,也何用淩空舉鼎,憑河暴虎皆亡命,蠅頭蝸角紛爭。」 


參考詞語︰ 馮河暴虎
注音︰ ㄆㄧㄥˊ ㄏㄜˊ ㄅㄠˋ ㄏㄨˇ
漢語拼音︰ píng hé bào hǔ
釋義︰ 即「暴虎馮河」。見「暴虎馮河」條。
01.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折》:「世做的馮河暴虎,赤緊的先要了我這希奇無價物,又生出百計虧圖。」 


參考詞語︰ 暴虎憑河
注音︰ ㄅㄠˋ ㄏㄨˇ ㄆㄧㄥˊ ㄏㄜˊ
漢語拼音︰ bào hǔ píng hé
釋義︰ 即「暴虎馮河」。見「暴虎馮河」條。
01.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你正是剔蝎撩蜂、暴虎憑河,誰著你鑽頭就鎖,也怪不的喒故舊情薄。」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模稜兩可

音讀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漢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注解〕 (1) 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 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 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00614_w 01.jpg;&00614_w 01.jpg;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 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

推己及人

音讀 注音 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tuī jǐ jí rén 釋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源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昔者聖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典故說明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書證 01.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源) 0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04.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縣時期.興革條例》:「不知講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

馬耳東風

音讀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漢語拼音 mǎ ěr dōng fēng 釋義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證 01.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02.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03.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02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