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目瞪口呆


音讀

注音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
漢語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釋義

形容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語本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卷下.夏侯禎黷女靈皇甫枚為禱乃免》。△「呆若木雞」




典源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卷下.夏侯禎黷女靈皇甫枚為禱乃免》
汝州魯山縣西六十里,小山間有祠曰「女靈觀」。其像獨一女子焉,低鬟嚬蛾,豔冶而有怨慕之色。……咸通末,余調補縣印吏,實尸嘗祭,與同舍生譙國夏侯禎偕行。祭畢,與禎縱觀祠內,禎獨眷眷不能去,乃索卮酒酹曰:「夏侯禎少年,未有配偶,今者仰覿靈姿,願為廟中掃除之隸,神其鑒乎!」既舍爵,乃歸。其夕1>,夏侯生惝恍2>不寐,若為陰靈所中。其僕來告,余走視之,則目瞪口噤3>不能言矣。余謂曰:「得非女靈乎?」禛頷焉。余命吏載楮鏹,潔尊席而禱……奠訖,夏侯生康豫如故。
〔注解〕


(1) 夕:夜晚。

(2) 惝恍:音ㄔㄤˇ ㄏㄨㄤˇ,迷糊不清的樣子。

(3) 噤:音ㄐ|ㄣˋ,閉嘴不能言語。


典故說明

「目瞪口呆」原作「目瞪口噤」,語見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卷下.夏侯禎黷女靈皇甫枚為禱乃免》。《三水小牘》的內容主要講述唐朝民間神異故事,其中一則說道:在汝州魯山縣西的小山裡有座「女靈觀」,供奉著一個女子,她的容貌妖嬌豔麗,但神色間流露著傷感怨懟。有一天,夏侯禎到廟裡參觀,被這尊神像吸引,遲遲不肯離去,他取酒祝禱說:「我夏侯禎年輕並且尚未娶親,今日見著您的丰姿,十分仰慕,我願意留在廟裡,作為掃除的僕役以侍奉您,希望您能夠成全。」當天晚上夏侯禎回去後,變得神智迷糊,無法入睡,像是被陰靈入侵。他的友人皇甫枚趕來探望,看到他瞪著雙眼,嘴巴緊閉不能出聲,一付呆滯的模樣。皇甫枚猜想應是在「女靈觀」中,他所說的話得罪了女神,於是趕緊代他向女神告解道歉,夏侯禎才恢復正常。在此文中,「目瞪口噤」是形容夏侯禎被陰靈入侵,瞪著眼睛,嘴巴緊閉的失神模樣。後來「目瞪口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


書證



01.《三國演義.第八七回》:「(高)定大罵曰:『汝如何寫書與諸葛丞相處,使反間之計害吾耶?』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

02.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我氣概威嚴,賜我酒一斗,生豚一肩。被俺一啖而盡,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03.《封神演義.第九回》:「殷、雷二將見眾官激變,不復朝議,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

04.《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到得菊花棚下,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諕得東坡目瞪口呆,半晌無語。」

05.《醒世姻緣傳.第六回》:「珍哥氣得目瞪口呆,做聲不出。」

06.《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只見他兩手扳著牆門,把身子往後一掙,那垛看牆就拉拉雜雜卸下半堵。……那些朝奉和取當的看了,都目瞪口呆。」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受驚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樣子。
使用類別 用在「驚愕詫異」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大家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嚇得目瞪口呆。
02 由於闖下大禍,孩子們都嚇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03 閃電忽然劈倒了大樹,讓他們嚇得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不敢動彈。
04 這個消息實在太震撼了,一時之間每個人都目瞪口呆地反應不過來。
05 當他得知事情的真相是如此悽慘時,讓他驚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辨識



近義: 呆若木雞,瞠目結舌
反義: 神色自若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目瞪口呆」及「呆若木雞」都是用來形容發愣的樣子。
異 「目瞪口呆」一般用於形容驚訝或窘迫,不用於形容愚笨;「呆若木雞」使用範圍較廣,可用於形容因恐懼、驚訝、窘迫或困惑而產生的反應,亦可用於形容愚笨的樣子。
 目瞪口呆 呆若木雞 辨似例句
 ○ ○ 閃電忽然劈倒了大樹,讓他們嚇得~地站在原地,不敢動彈。
 ㄨ ○ 這個人叫他做什麼都慢半拍,~的樣子,令人生氣。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目瞪口噤
注音︰ 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ㄐㄧㄣˋ
漢語拼音︰ mù dèng kǒu jìn
釋義︰ 猶「目瞪口呆」。見「目瞪口呆」條。
01.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卷下.夏侯禎黷女靈皇甫枚為禱乃免》:「其夕,夏侯生惝恍不寐,若為陰靈所中。其僕來告,余走視之,則目瞪口噤不能言矣。」(源) 


參考詞語︰ 口呿目瞪
注音︰ ㄎㄡˇ ㄑㄩ ㄇㄨˋ ㄉㄥˋ
漢語拼音︰ kǒu qū mù dèng
釋義︰ 呿,張大嘴巴的樣子。「口呿目瞪」猶「目瞪口呆」。見「目瞪口呆」條。
01.《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捉季布傳文》:「朱解低頭親看札,口呿目瞪忘收脣。」 


參考詞語︰ 目睜口呆
注音︰ ㄇㄨˋ ㄓㄥ ㄎㄡˇ ㄉㄞ
漢語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釋義︰ 即「目瞪口呆」。見「目瞪口呆」條。
01.《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嚇得吳教授目睜口呆,罔知所措。」

02.《水滸傳.第五○回》:「李應都看了,目睜口呆,言語不得。」 


參考詞語︰ 目定口呆
注音︰ ㄇㄨˋ ㄉㄧㄥˋ ㄎㄡˇ ㄉㄞ
漢語拼音︰ mù dìng kǒu dāi
釋義︰ 即「目瞪口呆」。見「目瞪口呆」條。
01.《說唐.第二一回》:「驚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0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雲岫一面聽我說,一面氣得目定口呆。」 


參考詞語︰ 目睜口開
注音︰ ㄇㄨˋ ㄓㄥ ㄎㄡˇ ㄎㄞ
漢語拼音︰ mù zhēng kǒu kāi
釋義︰ 猶「目瞪口呆」。見「目瞪口呆」條。
01.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五.劉暉吉女戲》:「其他如舞燈: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 


參考詞語︰ 口呆目瞪
注音︰ ㄎㄡˇ ㄉㄞ ㄇㄨˋ ㄉㄥˋ
漢語拼音︰ kǒu dāi mù dèng
釋義︰ 即「目瞪口呆」。見「目瞪口呆」條。
01.《海上花列傳.第六○回》:「鶴汀著了急,口呆目瞪,不知所為。」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模稜兩可

音讀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漢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注解〕 (1) 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 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 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00614_w 01.jpg;&00614_w 01.jpg;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 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推己及人

音讀 注音 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tuī jǐ jí rén 釋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源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昔者聖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典故說明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書證 01.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源) 0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04.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縣時期.興革條例》:「不知講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

馬耳東風

音讀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漢語拼音 mǎ ěr dōng fēng 釋義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證 01.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02.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03.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02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