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翻雲覆雨


音讀

注音 ㄈㄢ ㄩㄣˊ ㄈㄨˋ ㄩˇ
漢語拼音 fān yún fù yǔ

釋義

翻過手來是雲,覆過手去是雨。形容人世反覆無常。語本唐.杜甫〈貧交行〉。後亦用「翻雲覆雨」形容人玩弄手段或比喻男女間床笫之事。




典源

唐.杜甫〈貧交行〉(據《全唐詩.卷二一六.杜甫》引)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1>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注解〕


(1) 管鮑:管夷吾與鮑叔牙。管夷吾(?∼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鮑叔牙,春秋齊大夫,生卒年不詳。少與管仲友善,知管仲賢而貧,分財多與。後鮑叔牙事齊桓公,管仲事公子糾,公子糾死,管仲囚,鮑叔牙乃薦管仲於桓公,佐桓公成霸業。世多稱其知人而篤於友誼。鮑,音ㄅㄠˋ。


典故說明

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博大雄渾,因此有「詩聖」之稱。杜甫雖然做過左拾遺、工部員外郎等官,但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貧交行〉就是在貧困時所作,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第一句「翻手作雲覆手雨」,說時人翻過手來是雲,覆過手來是雨,形容人心無常。富貴時人人巴結,落魄時無人理會,已經沒有像春秋時的管仲和鮑叔牙那樣相知相交的深厚情誼了。後來「翻雲覆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常用來形容人世反覆無常,如:宋.黃機〈木蘭花慢.問功名何處〉詞:「世事翻雲覆雨,滿懷何止離憂。」後來衍申出玩弄手段之意,如元.喬吉《揚州夢.第四折》:「你不合打鳳牢龍,翻雲覆雨,陷人坑阱。」到了近代,又有用以比喻男女間床笫之事,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四》:「當下三人捏手捏腳,一直領到宜笑姐自己房中。連餐花姨也留做了一床,翻雲覆雨,倒鳳顛鸞,自不必說。」。


書證



01.宋.黃機〈木蘭花慢.問功名何處〉詞:「世事翻雲覆雨,滿懷何止離憂。」

02.宋.張掄〈阮郎歸.動時思靜暑思寒〉詞:「動時思靜暑思寒,塵勞擾擾間。翻雲覆雨百千般,幾時心地閒?」

03.元.喬吉《楊州夢.第四折》:「你不合打鳳牢龍,翻雲覆雨,陷人坑阱。」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四》:「當下三人捏手捏腳,一直領到宜笑姐自己房中。連餐花姨也留做了一床,翻雲覆雨,倒鳳顛鸞,自不必說。」

05.《西湖佳話.三生石跡》:「有這圓澤、李源,三生有約,至期不爽的,方稱得個石交,才算得個信友。可不羞死那些翻雲覆雨的子弟,愧殺那些口是心非的後生麼?」

06.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灤陽消夏錄四》:「勢孤則攀附以求援,力敵則排擠以互噬。翻雲覆雨,倏忽萬端。」


用法說明



一、
語義說明 形容反覆無常。
使用類別 用在「前後不一」的表述上。
例  句 01 他的為人翻雲覆雨,心機頗深,你要多提防著點。
02 小明行事作為表現出翻雲覆雨的個性,讓人無所適從。
03 他的個性翻雲覆雨,經常翻臉不認人,大家要當心點。
二、
語義說明 形容人玩弄手段。
使用類別 用在「狡猾詭詐」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他翻雲覆雨的手段,我不知該如何應付?
02 他靠著翻雲覆雨的手段,把公司上下耍得團團轉。
03 政壇上翻雲覆雨的內幕,不是一般民眾所能了解的。
04 商場之上翻雲覆雨,人與人之間都是為了利益互相結合。
05 這個名主持人在娛樂界內有翻雲覆雨的本事,每個人都不敢得罪他。
三、
語義說明 比喻男女間床笫之事。
使用類別 用在「男女性事」的表述上。
例  句 01 這部電影會有翻雲覆雨的鏡頭,不適合小孩觀賞。
02 《金瓶梅》因有不少翻雲覆雨的情節描述,所以在以前被視為禁書。


辨識



近義: 反覆不定,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三暮四,巫山雲雨,雲情雨意
反義: 始終不渝,始終如一
辨似:

形音辨誤 覆,音ㄈㄨˋ。傾覆。不可寫作「復」。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雲翻雨覆
注音︰ ㄩㄣˊ ㄈㄢ ㄩˇ ㄈㄨˋ
漢語拼音︰ yún fān yǔ fù
釋義︰ 即「翻雲覆雨」。見「翻雲覆雨」條。
01.宋.葉適〈送葉任道教授之官靜江〉詩:「雲翻雨覆古來有,不如堂堂金石守。」

02.清.洪昇《長生殿.第六齣》:「宮幃事,費安排。雲翻和雨覆,驀地鬧陽臺。」 


參考詞語︰ 覆雨翻雲
注音︰ ㄈㄨˋ ㄩˇ ㄈㄢ ㄩㄣˊ
漢語拼音︰ fù yǔ fān yún
釋義︰ 即「翻雲覆雨」。見「翻雲覆雨」條。
01.宋.范成大〈請息齋書事〉詩三首之一:「覆雨翻雲轉手成,紛紛輕薄可憐生!」

02.明.無名氏《贈書記.第二齣》:「奚奴閱人已久,儘識他覆雨翻雲。」 


參考詞語︰ 雨覆雲翻
注音︰ ㄩˇ ㄈㄨˋ ㄩㄣˊ ㄈㄢ
漢語拼音︰ yǔ fù yún fān
釋義︰ 即「翻雲覆雨」。見「翻雲覆雨」條。
01.明.陶宗儀〈念奴嬌.黃花白髮〉詞:「黃花白髮,又匆匆佳節,感今懷昔。雨覆雲翻無限態,故國寒煙榛棘。」

02.明.李開先〈後象棋歌〉:「招呼眾友,終朝為戲具,一任人情世事,雨覆共雲翻。」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模稜兩可

音讀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漢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注解〕 (1) 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 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 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00614_w 01.jpg;&00614_w 01.jpg;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 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馬耳東風

音讀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漢語拼音 mǎ ěr dōng fēng 釋義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證 01.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02.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03.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02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

推己及人

音讀 注音 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tuī jǐ jí rén 釋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源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昔者聖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典故說明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書證 01.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源) 0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04.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縣時期.興革條例》:「不知講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