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讀
注音 ㄊㄨㄥˊ ㄌㄧㄡˊ ㄏㄜˊ ㄨ
漢語拼音 tóng liú hé wū
釋義
隨世俗浮沉。語本《孟子.盡心下》。後多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自以為是」、「隨波逐流」
典源
《孟子.盡心下》
萬章問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與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曰:「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1>也,刺2>之無刺也。同乎流俗3>,合乎汙世,居4>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5>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注解〕
(1) 無舉:沒有可舉發之事。
(2) 刺:挑剔。
(3) 同乎流俗:志同於世俗的人。
(4) 居:處世。
(5) 堯舜:唐堯與虞舜的合稱,二人均為古代的聖君。
典故說明
「同流合汙」原是指隨世浮沉,依從環境潮流行事之意。《孟子.盡心下》中記載,孟子教萬章孔子的思想,說孔子非常討厭「鄉原」,「原」又作「愿」,「鄉愿」就是外貌忠厚老實,善於討人歡喜之人。萬章不懂,就問孟子說:「如果一鄉的人都認為他是好人,他也都做好事,為什麼孔子認為他是德之賊呢?」孟子回答:「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意思即是鄉愿並非沒有缺點的好人,而是他們善於偽裝,討好眾人。看似老實忠厚,其實並非如此,因此為「德之賊」。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兩句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迎合眾人。後來這兩句合併截取出「同流合汙」這句成語,從典源中隨世浮沉之意,引申用來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書證
01.宋.朱熹〈與陳丞相書〉:「然彼賢者,其明既足以燭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聖賢之轍,則其自處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汙以求譽。」
02.宋.舒璘〈謝張守舉狀〉:「吾心所得,雖不敢以古人自居,至同流合污(汙),則有所不忍焉。」
04.《水滸後傳.第二二回》:「此數賊者,同流合污(汙),敗壞國政。」
05.清.何紹基〈使黔草自序〉:「同流合污(汙),胸無是非,或逐時好,或傍古人,是之謂俗。」
03.《三俠五義.第一○二回》:「鍾雄占據軍山非止一日,那一派的驕侈倨傲,同流合污(汙),已然習慣性成,如何一時能彀改的來呢?」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跟壞人一起做壞事。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
例 句 01 我寧死,也不願與這種惡人同流合汙。
02 他因不願同流合汙,結果反遭誣陷。
03 他因與不法分子同流合汙,被警察通緝在案。
04 還好他一直堅持不肯同流同汙,否則今天就被移送法辦了。
05 儘管不法分子用盡各種方法威脅利誘,但他仍拒絕同流合汙。
06 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如果意志不堅,便很容易和壞人同流合汙。
07 當他發現許多同事都參與此件勾當時,因為不想同流合汙,所以選擇離開。
辨識
近義: 沆瀣一氣,狼狽為奸,與世浮沉,隨波逐流
反義: 明哲保身,潔身自好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同流合汙」及「隨波逐流」都有跟著別人行事的意思。
異 「同流合汙」側重於跟著別人做壞事;「隨波逐流」側重於沒有主見。
同流合汙 隨波逐流 辨似例句
○ ㄨ 儘管不法分子用盡各種方法威脅利誘,但他仍拒絕~。
ㄨ ○ 所謂的擇善固執,就是要我們有主見,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