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對症下藥


音讀

注音 ㄉㄨㄟˋ ㄓㄥˋ ㄒㄧㄚˋ ㄧㄠˋ
漢語拼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釋義

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語或本《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淵篇上》。




典源

※《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淵篇上》1>
克己是大做工夫,復禮是事事皆落腔窠。克己便能復禮,步步皆合規矩準繩;非是克己之外,別有復禮工夫也。釋氏之學,只是克己,更無復禮工夫,所以不中節文,便至以君臣為父子,父子為君臣,一齊亂了。吾儒克己便復禮,見得工夫精細。聖人說得來本末精粗具舉。下面四箇「勿」字,便是克與復工夫皆以禮為準也。「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仲弓主敬行恕,是且涵養將去,是非猶未定。涵養得到,一步又進一步,方添得許多見識。「克己復禮」,便剛決克除將去。


典故說明

《朱子語類》一書載:宋儒朱熹的門人亞夫問何謂「克己復禮」,朱熹回答:現在的人只會說要克制私欲,嚴格要求自己,卻不去實踐禮義,於是失去準則,使得禮法大亂。聖人孔子就說得很明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禮作為克制和實踐的標準,就是捉到病根,針對症狀開方用藥。後來「對症下藥」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的「對證下藥」演變而出,用來指針對病症開方用藥。亦用來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了一個實例,可以助我們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府吏兒尋和李延一起來找名醫華佗看病,他們兩個人都頭痛身體發燒,症狀相同。華佗診斷該給兒尋潟藥、李延發汗藥。他們覺得奇怪,就問:「為什麼症狀相同卻開不同的藥?」華佗回答說:「兒尋的病因在體內,李延的病因在體外,所以治療的方法不同。」分別給他們用藥,隔天就都好了。 
 

書證



01.《飛龍全傳.第五八回》:「太醫道:『此乃中風不語急症,下藥恐不應驗,奈何?』匡胤道:『與其坐視,寧可服而勿效。汝但對症下藥,決不罪汝。』」

02.《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夫子深恐他走入長沮、桀溺的一路,倘然這班門弟子都要這等起來,如蒼生何?所以纔對症下藥,合他講那『上好禮』的三句。」

03.《通俗常言疏證.醫病.對症發藥》引《病玉緣》:「世閒無不可醫之病,倘能對症下藥,豈有不瘳之理?」


用法說明



一、 
語義說明 針對病症開方用藥。 
使用類別 用在「醫治疾病」的表述上。 
例  句 01 經過醫生對症下藥,病人高燒已退。 
02 中醫師都是經過望聞問切後,才對症下藥。 
03 看病得先接受檢查與診視,否則醫生如何對症下藥? 
04 這藥我吃了完全無效,醫生到底是否對症下藥呢? 
05 經過心理醫師的對症下藥,他終於走出失戀的陰影。 
06 他根本不是感冒,你不要胡亂猜測,得找醫生對症下藥才行。 
二、 
語義說明 比喻針對癥結所在,做有效的處理。 
使用類別 用在「方法正確」的表述上。 
例  句 01 經你對症下藥,我的電腦果然恢復正常。 
02 關於這件事,我們要找出癥結所在,才好對症下藥。 
03 公司經營狀況這麼壞,你得對症下藥,才有可能好轉。 
04 我們做心理輔導工作的,也得因對象不同,對症下藥。 
05 我們平常就要對機器作深入了解,以便出狀況時能對症下藥。 
06 他因暗戀而痛苦,你要能找女主角去安慰他,那就是對症下藥了。 


辨識



近義: 一針見血,切中時弊 
反義: 隔靴搔癢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對證下藥 
注音︰ ㄉㄨㄟˋ ㄓㄥˋ ㄒㄧㄚˋ ㄧㄠˋ 
漢語拼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釋義︰ 猶「對症下藥」。見「對症下藥」條。 
01.《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淵篇上》:「『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源)  


參考詞語︰ 對病用藥 
注音︰ ㄉㄨㄟˋ ㄅㄧㄥˋ ㄩㄥˋ ㄧㄠˋ 
漢語拼音︰ duì bìng yòng yào 
釋義︰ 即「對症下藥」。見「對症下藥」條。 
01.宋.袁甫〈祕書少監上殿第二札子〉:「察脈觀證,對病用藥,鑿鑿精實,勿使空談。」
  


參考詞語︰ 對證用藥 
注音︰ ㄉㄨㄟˋ ㄓㄥˋ ㄩㄥˋ ㄧㄠˋ 
漢語拼音︰ duì zhèng yòng yào 
釋義︰ 猶「對症下藥」。見「對症下藥」條。 
01.宋.陽枋〈編類錢氏小兒方證說〉:「凡小兒關節脈理、百骸九竅、五臟六腑,燦然在目,故能察病論證,對證用藥,如指諸掌。」
  


參考詞語︰ 對證處方 
注音︰ ㄉㄨㄟˋ ㄓㄥˋ ㄔㄨˇ ㄈㄤ 
漢語拼音︰ duì zhèng chǔ fāng 
釋義︰ 猶「對症下藥」。見「對症下藥」條。 
01.元.王惲〈靈照度丹霞圖〉詩其一:「對證處方唯一捨,不應真假比如來。」
  


參考詞語︰ 因病發藥 
注音︰ ㄧㄣ ㄅㄧㄥˋ ㄈㄚ ㄧㄠˋ 
漢語拼音︰ yīn bìng fā yào 
釋義︰ 猶「對症下藥」。見「對症下藥」條。 
01.明.李贄《焚書.卷三.雜述.童心說》:「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云耳。」
  


參考詞語︰ 隨症用藥 
注音︰ ㄙㄨㄟˊ ㄓㄥˋ ㄩㄥˋ ㄧㄠˋ 
漢語拼音︰ suí zhèng yòng yào 
釋義︰ 隨症狀用藥。見「對症下藥」條。 
01.明.海瑞〈贈鍾從吾晉灌陽掌教序〉:「事中之變,百千萬端,君子之應如之,譬之醫者隨症用藥。」
  


參考詞語︰ 應病與藥 
注音︰ ㄧㄥˋ ㄅㄧㄥˋ ㄩˇ ㄧㄠˋ 
漢語拼音︰ yìng bìng yǔ yào 
釋義︰ 即「對症下藥」。見「對症下藥」條。 
01.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九.酌定白鹿書院記》:「蓋此刻之金石,傳之無窮,不比一時之間,為一兩人東說西話,隨宜說法,應病與藥也。」
  


參考詞語︰ 對証之藥 
注音︰ ㄉㄨㄟˋ ㄓㄥˋ ㄓ ㄧㄠˋ 
漢語拼音︰ duì zhèng zhī yào 
釋義︰ 比喻切中要害,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的言論。見「對症下藥」條。 
01.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思陵亦時憶先生之言,罷而召,召而罷,終不能用,而天下事已去矣。然後知先生之言,為思陵對証之藥也。」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模稜兩可

音讀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漢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注解〕 (1) 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 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 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00614_w 01.jpg;&00614_w 01.jpg;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 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推己及人

音讀 注音 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tuī jǐ jí rén 釋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源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昔者聖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典故說明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書證 01.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源) 0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04.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縣時期.興革條例》:「不知講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

馬耳東風

音讀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漢語拼音 mǎ ěr dōng fēng 釋義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證 01.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02.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03.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02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