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同病相憐


音讀

注音 ㄊㄨㄥˊ ㄅㄧㄥˋ ㄒㄧㄤ ㄌㄧㄢˊ
漢語拼音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釋義

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語出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同憂相救」、「物傷其類」




典源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闔閭見白喜而問曰:「寡人國僻遠,東濱海,側聞子前人為楚荊之暴怒,費無忌之讒口,不遠吾國,而來於斯,將何以教寡人?」喜曰:「楚國之失虜,前人無罪,橫被暴誅。臣聞大王收伍子胥之窮厄,不遠千里,故來歸命,惟大王賜其死。」闔閭傷之,以為大夫,與謀國事。吳大夫被離承宴問子胥曰:「何見而信喜?」子胥曰:「吾之怨,與喜同。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1>。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2>下之水,回復俱流。』胡馬望北風而立,越鷰向日而熙,誰不愛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被離曰:「君之言外也,豈有內意,以決疑乎?」子胥曰:「吾不見也。」被離曰:「吾觀喜之為人,鷹視虎步,專功擅殺之性,不可親也。」子胥不然其言,與之俱事吳王。
〔注解〕


(1) 同憂相救:有相同憂戚的人互相救助。見「同憂相救」。

(2) 瀨:沙或石上淺而急的流水。


典故說明

《吳越春秋》這本書,記載了春秋時吳、越兩國的歷史。伍子胥原為楚國大臣,楚王聽信讒言殺害其父兄,伍子胥因而逃到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後來楚國的白喜也因其祖父被讒言所陷,遭平王殺害,而投奔到吳國。伍子胥向吳王引見他,使他也同樣受到闔閭的重用,並常與之商討國事。吳國的另一大臣被離相當不解,便問伍子胥說:「您為何初見白喜就如此信任他?」伍子胥回答:「這是因為我的遭遇和白喜一樣。你應該聽過〈河上歌〉吧?裡面有一段歌詞說:『同病相憐,同憂相救。』就好像受驚的群鳥,聚集而飛;受阻的流水,回旋聚合。我這樣是同病相憐。有誰不會因思念故鄉,而更同情和自己有類似遭遇的同鄉呢?」「同病相憐」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指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書證



01.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同病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回復俱流。」(源)

02.南朝梁.劉峻〈廣絕交論〉:「同病相憐,綴〈河上〉之悲曲;恐懼置懷,昭〈谷風〉之盛典。」

03.唐.白居易〈戲贈夢得兼呈思黯〉詩:「顧我獨狂多自哂,與君同病最相憐。」

04.《紅樓夢.第四五回》:「我雖有個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個母親,比你略強些。咱們也算同病相憐!」

05.《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後來聽到他令尊的那番委屈,又與我父親所遭的冤枉大略相同。因此我從這任俠尚義之中,又動個同病相憐之意,便想救他這場大難。」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九回》:「暗想我父親去世那年,我也只得十五歲,也是出門去運靈柩回家的;此人可謂與我同病相憐的了。」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使用類別 用在「同情互助」的表述上。
例  句 01 這對同病相憐的朋友,總是甘苦與共,感情十分深厚。
02 他們兩個都被失業所苦,彼此同病相憐,經常互吐苦水。
03 你們不要光是同病相憐,更要互相鼓勵,才能早日走出困境。
04 他們從小一起在育幼院長大,因此彼此總是同病相憐,互相扶持。
05 他們兩個同時名落孫山,只好同病相憐,彼此安慰將來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06 他們真是一對同病相憐的苦難街友,同樣受過高等教育,卻都失業飽受飢寒之苦。
07 他們一樣父母早亡,如今同在一家公司服務,當然很容易同病相憐,彼此結為好友。


辨識



近義: 同憂相救,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惺惺相惜
反義: 同行必妒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同病相憐」及「物傷其類」都指為同類的不幸遭遇而難過。
異 「同病相憐」側重於雙方都在相同的處境下;「物傷其類」側重於自身未遭不幸,但因受害者同屬一類而有所感傷。
 同病相憐 物傷其類 辨似例句
 ○ ㄨ 他們從小一起在育幼院長大,因此彼此總是~,互相扶持。
 ㄨ ○ 看到同事因故被裁撤,我們內心當然會有~的感受。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同病相矜
注音︰ ㄊㄨㄥˊ ㄅㄧㄥˋ ㄒㄧㄤ ㄐㄧㄣ
漢語拼音︰ tóng bìng xiāng jīn
釋義︰ 矜,憐惜。「同病相矜」猶「同病相憐」。見「同病相憐」條。
01.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韻〉詩:「共展排空翼,俱遭激遠矰。他鄉元易感,同病轉相矜。」
 


參考詞語︰ 相憐同病
注音︰ ㄒㄧㄤ ㄌㄧㄢˊ ㄊㄨㄥˊ ㄅㄧㄥˋ
漢語拼音︰ xiāng lián tóng bìng
釋義︰ 同情與自己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見「同病相憐」條。
01.清.閻爾梅〈答單臣素〉詩:「手札來相慰,苦余復苦君。相憐同病友,不作送窮文。」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模稜兩可

音讀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漢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注解〕 (1) 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 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 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00614_w 01.jpg;&00614_w 01.jpg;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 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推己及人

音讀 注音 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tuī jǐ jí rén 釋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源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昔者聖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典故說明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書證 01.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源) 0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04.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縣時期.興革條例》:「不知講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

馬耳東風

音讀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漢語拼音 mǎ ěr dōng fēng 釋義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證 01.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02.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03.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02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