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兔死狐悲


音讀

注音 ㄊㄨˋ ㄙˇ ㄏㄨˊ ㄅㄟ
漢語拼音 tù sǐ hú bēi

釋義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語本敦煌變文《鷰子賦》。△「物傷其類」




典源

敦煌變文《鷰1>子賦》(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七》引)
〔于時〕鵙鴿在傍,乃是雀兒昆季,頗有急難之情,不離左右看侍。既見鷰子唱快,便即向前填置:「家兄觸誤(忤)2>明公,下走3>實增厚愧,切聞狐死兔悲,惡(物)傷其類4>;四海盡為兄弟,何況更同*(臭)味5>。今日自能論競。任他官府處理。死雀就上更彈,何須逐後罵詈。
〔注解〕


(1) 鷰:音ㄧㄢˋ,同「燕」。鳥綱燕科各種鳥類的通稱。種類繁多,約有七十餘種。體小翼大,飛行力強,尾長,分叉呈剪刀狀。背黑腹白、腳短,不利於步行。每年產卵二、三次,每次約三至六個卵。常見的有毛腳燕、赤腰燕、洋燕、家燕等。俗稱為「燕子」。亦稱為「烏衣」。

(2) 誤(忤):音ㄨˇ,違逆、不順從。

(3) 下走:自稱的謙詞。

(4) 惡(物)傷其類:為同類罹難而感到傷心。見「物傷其類」。

(5) 同*(臭)味:指同類。臭味,氣味,因同類的東西氣味相同,故用以比喻同類的人或事物。臭,音ㄒㄧㄡˋ。


典故說明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悲」。敦煌變文中有篇〈鷰子賦〉,說了一個故事:鷰子因為剛築好的巢被黃雀霸占,又被黃雀一家人打傷,心有不甘,一狀告到法官鳳凰面前。經過審理,黃雀被判杖責下獄,鷰子感到很欣慰,直罵黃雀是惡有惡報。一旁的鵙(ㄐㄩㄝˊ)鴿和黃雀是兄弟,看不過去地上前說:「我為我哥的行為感到羞愧,但是我曾聽過『狐死兔悲、物傷其類』這麼一句話,因為同類遭到不幸而感到悲傷。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何況是同類。他犯錯受到懲罰是應該的,你何必在背後辱罵詛咒他呢?」後來「兔死狐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因同類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


書證



01.元.汪元亨〈折桂令.厭紅塵拂袖而歸〉曲:「鄙高位羊質虎皮,見非辜兔死狐悲。」

02.《水滸傳.第二八回》:「我和你是一般犯罪的人,特地報你知道。豈不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我們只怕你初來不省得,通你得知。」

03.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徹,正所謂兔死狐悲,芝焚蕙嘆。請丞相思之。」

04.《警世通言.卷四○.旌陽宮鐵樹鎮妖》:「兔死狐悲,物傷其類。許遜既這等可惡,待我拿來與你復讎。」

05.《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鍾離公聽罷,正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我與石璧一般是個縣尹。他只為遭時不幸,遇了天災,親生女兒就淪於下賤。』」

06.《紅樓夢.第五七回》:「寶釵見問,不好隱瞞他兩個,便將方纔之事都告訴了他二人。黛玉便說:『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不免感歎起來。」

07.《鏡花緣.第二六回》:「既是本國船隻,同我們卻是鄉親,所謂『兔死狐悲』。今既被難,好在我們帶有匠人,明日不妨略為耽擱,替他修理,也是一件好事。」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因同類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
使用類別 用在「同情憐憫」的表述上。
例  句 01 看到一起打拚的同仁相繼被裁員,使他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02 因為救援遲遲不至,傷重隊友陸續斷氣,剩下的人實在不免有著兔死狐悲的感傷。
03 老王和老李雖然平常處不來,但看著老王的淒涼,老李還是有種兔死狐悲的傷感。
04 因為經濟急速衰退,這些小公司一間間關門,剩下的也難免有著兔死狐悲的悲哀。


辨識



近義: 芝焚蕙嘆,物傷其類
反義: 幸災樂禍,落井下石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 狐死兔悲
注音︰ ㄏㄨˊ ㄙˇ ㄊㄨˋ ㄅㄟ
漢語拼音︰ hú sǐ tù bēi
釋義︰ 即「兔死狐悲」。見「兔死狐悲」條。
01.《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七.鷰子賦》:「切聞狐死兔悲,惡(物)傷其類;四海盡為兄弟,何況更同*(臭)味。」(源) 


參考詞語︰ 狐死兔泣
注音︰ ㄏㄨˊ ㄙˇ ㄊㄨˋ ㄑㄧˋ
漢語拼音︰ hú sǐ tù qì
釋義︰ 即「兔死狐悲」。見「兔死狐悲」條。
01.《宋史.卷四七七.叛臣列傳下.李全下》:「將軍非山東歸附耶?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願將軍垂盼。」 


參考詞語︰ 狐兔之悲
注音︰ ㄏㄨˊ ㄊㄨˋ ㄓ ㄅㄟ
漢語拼音︰ hú tù zhī bēi
釋義︰ 即「兔死狐悲」。見「兔死狐悲」條。
01.明.周順昌〈福州高璫紀事〉:「陳公被留,家人向隅,愛子乞援狐兔之悲,有情者誰復能遣?」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模稜兩可

音讀 注音 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ㄎㄜˇ 漢語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釋義 「模稜兩可」之「模」,典源作「摸」。「摸」,通「模」。「模稜兩可」摸物稜角兩端,摸那一端都可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語本《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不置可否」 典源 《舊唐書.卷九四.蘇味道列傳》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注解〕 (1) 咎譴:因過失而受到的責備。 典故說明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蘇味道是唐初趙州欒城人,年輕時和李嶠都以擅長文辭而出名,當時的人因此合稱他們為「蘇李」。雖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場上打滾,還擔任過宰相的重要職務,但是他的處事態度含混,曾經對人說:「處理事情時,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萬一出了錯,才不會因為判斷錯誤而受到責備,這就像摸著稜角的兩端,不置可否才好。」人們因此,幫他取了個「蘇摸稜」的外號。後來「模稜兩可」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比喻處理事情的態度含混,不表示明確的意見或主張。 書證 01.明.張居正〈時政切要疏〉:「臣竊見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02.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卷七》:「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為調停,以委曲遷就為善處。」 03.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六一.江陵柄政》:「近年以來,綱紀不肅。猥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伏望刑賞予奪,一歸公道而不曲徇乎私情。」 04.《經史講義.卷一四.書經.清.柴潮生.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謇謇諤諤,明辨是非者,必君子;&00614_w 01.jpg;&00614_w 01.jpg;訿訿模稜兩可者,必小人。」 05.清.喻昌《醫門法律.卷一二.論金匱硝石礬石散方》:「此方之極妙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

推己及人

音讀 注音 ㄊㄨㄟ ㄐㄧˇ ㄐㄧˊ ㄖㄣˊ 漢語拼音 tuī jǐ jí rén 釋義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語出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典源 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 昔者聖人之崇仁也,將以興天下之利也。利或不興,須仁以濟。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溝壑然。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1>,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子者,不失其事親之道矣。推己心有樂于妻子,以及天下,則天下之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歡矣。推己之不忍于饑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餧之憂矣。此三者,非難見之理,非難行之事。唯不內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遠之有哉。 〔注解〕 (1) 己所不欲,無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出自《論語.衛靈公》。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典故說明 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而在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中,則更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擴大,認為不但要「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說,將自己所願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順父母,也要讓別人孝順父母;自己家庭和樂,也讓其他人的家庭和樂;自己不願遭受飢寒,也幫助別人不會遭受飢寒。唯有當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達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來「推己及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書證 01.晉.傅玄《傅子.卷一.仁論》:「夫仁者,蓋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無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源) 0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 03.宋.朱熹〈與范直閣書〉:「學者之於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其未能誠一於天,安得與聖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語也。」 04.明.海瑞《海瑞集.上編.淳安縣時期.興革條例》:「不知講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訟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05.清.張惠言〈承拙齋家傳〉:「先生以致知格物為基阯,以身體力行為堂奧,以忝忿窒欲為牆垣,以推己及人為門戶,以書策吟詠為園囿,保吾天全吾真

馬耳東風

音讀 注音 ㄇㄚˇ ㄦˇ ㄉㄨㄥ ㄈㄥ 漢語拼音 mǎ ěr dōng fēng 釋義 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語本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耳邊風」、「秋風過耳」 典源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據《全唐詩.卷一七八.李白》引)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直1>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2>射3>馬耳。魚目亦笑我,請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注解〕 (1) 不直:沒什麼價值。直,通「值」,抵得上。 (2) 東風:春風。 (3) 射:吹掠。 典故說明 「馬耳東風」原作「東風射馬耳」,意指東風吹過馬耳邊,瞬間消逝。見於唐代詩人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典源節錄的大意:在北窗下吟詩作賦盡談些風花雪月的事情,說得再多也不比一杯水來得有價值。世間的人聽到這些都轉頭就走,就像東風吹過馬耳,瞬間消逝無蹤,起不了任何作用,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亦可省作「東風馬耳」,例如:宋代詩人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一○首之八:「栗里歸來窗下臥,香山老去病中詩。東風馬耳塵勞後,半夜雞聲睡熟時。」而「馬耳東風」則見於宋代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指的正是對事情漠不關心。 書證 01.宋.周紫芝〈竹坡自贊〉:「馬耳東風,何勞喜惋;笑領尊拳,不揩唾面。是謂竹坡掣猱老漢。」 02.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詩五首之五:「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03.元.陳櫟〈自詠百七十韻〉詩:「臞山謂有子,延我為塾師。初聞賦戲言,馬耳東風吹。」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使用類別 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對於這些執迷不悔的人們,好言相勸往往變成馬耳東風。 02 老師們的耳提面命,她竟當成馬耳東風,一點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