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6的文章

大喜過望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ㄒㄧˇ ㄍㄨㄛˋ ㄨㄤˋ 漢語拼音 dà xǐ guò wàng 釋義 因結果超過原本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語出《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喜出望外」、「喜從天降」 典源 #《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 淮南王1>至,上2>方踞3>床洗,召布入見,布(甚)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4>,帳御5>飲食從官6>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於是迺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盡殺布妻子。布使者頗得故人幸臣,將眾數千人歸漢。漢益分布兵而與俱北,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布為淮南王,與擊項籍。 〔注解〕 (1) 淮南王:英布(?∼西元前196),漢初六縣人。秦末從項羽入咸陽,封九江王。後降漢,破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及韓信、彭越相繼為劉邦所誅,遂舉兵反,戰敗逃江南,為長沙哀王誘殺。因曾受黥刑,故亦稱為黥(ㄑ|ㄥˊ)布。 (2) 上:指漢高祖劉邦。 (3) 踞:伸腿而坐。 (4) 就舍:到了住所。就,靠近。 (5) 帳御:帷帳座車。 (6) 從官:侍從的官吏。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漢書.卷三四.英布傳》 典故說明 「大喜過望」的「望」是期盼之意,因此「大喜過望」就是指所得到的結果超過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黥(ㄑ|ㄥˊ)布即是英布,秦朝末年,英布原本跟隨項羽打天下,攻破咸陽,立下不少功勞,因此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後來劉邦吸納他投效自己,卻故意在剛起床時召見他。英布來了之後,看到劉邦還坐在床上盥洗,感覺自己不受重視,立刻勃然大怒,後悔自己前來投效。但是等回到劉邦所賜的住所後,看到無論傢俱、食物以及侍從,規模都跟劉邦本人的一樣,英布因此而「大喜過望」。因為之前被召見時受到屈辱,現在又看到這麼多賞賜,與原本預期的不同,自然特別欣喜。後來「大喜過望」就被用來形容因結果超過原本預期而感到特別高興。 書證 01.《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甚)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源) 02.宋.洪邁《夷堅志.丁志.卷九.單志遠》:「有丘德彰者……善談玄理,行吐納之法。單得之,大喜過望,遂以師禮敬事之,有言必信。」 03.《喻世明言.卷

大逆不道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ㄋㄧˋ ㄅㄨˋ ㄉㄠˋ 漢語拼音 dà nì bù dào 釋義 指謀反背叛,罪大惡極。#語本《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後亦用「大逆不道」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大逆不忠」 典源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1> 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至雒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2>,北面3>事之。今項羽4>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書.卷八.宣帝紀》。 (2) 義帝:指楚懷王。項羽假裝尊崇懷王為義帝,實則根本不聽從懷王命令。 (3) 北面: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稱臣子。 (4) 項羽:項籍(西元前232∼前202),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與叔父項梁起兵吳中,梁敗死,籍繼為將,大破秦軍,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但垓下一戰,楚軍瓦解,乃自刎於烏江。 〔參考資料〕  《漢書.卷八.宣帝紀》 十二月,平通侯(陽)〔楊〕惲坐前為光祿勳有罪,免為庶人。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斬。 典故說明 「大逆不道」原作「大逆無道」。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舉兵抗秦,最後則形成劉邦和項羽互相爭霸的局面。當初項羽和項梁在起兵之初,為了號召反秦的需要,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楚懷王,各處抗秦的義軍也都尊懷王為義帝。項羽表面上是尊崇懷王,但實際上卻不聽從懷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稱號為西楚霸王,並且強迫義帝遷徙到長沙,後來更加以殺害。漢王聽聞義帝被殺,心裡非常難過,於是為義帝舉辦喪事,同時公開指責項羽「大逆無道」,意思就是說罪行重大,嚴重違反應有的君臣倫理。後來「大逆不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書證 01.《漢書.卷八.宣帝紀》:「十二月,平通侯(陽)〔楊〕惲坐前為光祿勳有罪,免為庶人。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斬。」 02.《晉書.卷一二一.李期載記》:「征西將軍李遐及將軍李西等,皆懷姦亂政,謀傾社稷,大逆不道,罪合夷滅。」 03.《三國演義.第一七回》:「策

大書特書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ㄕㄨ ㄊㄜˋ ㄕㄨ 漢語拼音 dà shū tè shū 釋義 將值得書寫的事蹟,鄭重地記錄下來。語出唐.韓愈〈答元侍御書〉。 典源 唐.韓愈〈答元侍御書〉(據《全唐文.卷五五三.韓愈》引) 濟、逢父子自吾人發《春秋》美君子樂道人之善,夫苟能樂道人之善,則天下皆去惡為善,善人得其所,其功實大,足下與濟父子俱宜牽聯得書。足下1>勉逢2>令終始其躬3>,而足下年尚彊4>,嗣德有繼,將大書特書,屢書不一書而已也。愈既承命,又執筆以俟。 〔注解〕 (1) 足下:古代下對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 (2) 逢:甄逢,唐定州人,生卒年不詳,甄濟子。幼時孤苦,長大後,奮發讀書,常救濟鄉民。憲宗元和中,袁滋表章他的節行,皇帝下詔贈與他祕書少監的職位。 (3) 終始其躬:自始自終都身體力行。 (4) 彊:音ㄑ|ㄤˊ,壯盛、健壯。同「強」。 典故說明 「大書特書」的意思是指將值得書寫的事蹟,鄭重地記錄下來。唐朝時有一個人名叫甄濟的讀書人,早年以文士著稱,後入朝為官。他為人正直,辦事公允。安祿山作亂時,甄濟不為威懾所屈。他的兒子甄逢也是一個品行優良的讀書人,他認為自己父親的德行,足以列入史冊,便向好友元稹訴說父親的事蹟。元稹寫了封信,告訴正在修史的韓愈,請他考慮是否可以將甄氏父子的事蹟加入史冊。後來韓愈回了封信給元稹:「甄氏父子的事蹟是應該加入史冊,這也是我的工作。而且,像你這樣樂道人之善的美德,也有資格和甄氏父子一同列入史冊。你現在還很年輕,前途大有可為,將來的成就一定更值得讓史官大書特書,詳細的記錄。」後來「大書特書」被用來指將值得書寫的事蹟,鄭重的記錄下來。 書證 01.唐.韓愈〈答元侍御書〉:「足下勉逢令終始其躬,而足下年尚彊,嗣德有繼,將大書特書,屢書不一書而已也。」(源) 02.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范曄作東漢史,為方士立傳,如左慈之事,妖怪特甚,君子所不道,而乃大書特書之,何其陋也。」 03.元.李齊賢〈有元高麗國清平山文殊寺施藏經碑〉:「將大書特書,誇耀無極。」 04.《明史.卷二一六.公鼐列傳》:「凡一月間明綸善政,固大書特書;其有聞見異詞及宮闈委曲之妙用,亦皆直筆指陳,勒成信史。臣雖不肖,竊敢任之。」 05.清.劉熙載《藝概.文

大庭廣眾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ㄊㄧㄥˊ ㄍㄨㄤˇ ㄓㄨㄥˋ 漢語拼音 dà tíng guǎng zhòng 釋義 「大庭廣眾」典源作「廣庭大眾」。廣,大同義。「大庭廣眾」指人多且公開的場合。#語本《公孫龍子.跡府》。△「眾目睽睽」 典源 #《公孫龍子.跡府》 齊王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齊國無士,何也?」尹文曰:「願聞大王之所謂士者。」齊王無以應。……是時齊王1>好勇。於是尹文2>曰:「使此人廣庭大眾之中,見侵侮而終不敢鬥,王將以為臣乎?」王曰:「詎3>士也?見侮而不鬥,辱也。辱則寡人不以為臣矣。」尹文曰:「唯見侮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其四行,是未失其所以為士也。然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齊王無以應。 〔注解〕 (1) 齊王:指齊湣王(?∼西元前284),戰國時齊國國君,田氏,名地,一作遂。亦稱齊閔王、齊愍王。在位期間,任孟嘗君為相,匡章為將,屢敗楚軍,並與韓、魏聯合攻秦,入函谷關。十七年,燕將樂毅大破齊軍於臨淄,湣王出走至莒,任楚將淖齒為齊相。淖齒打算與燕瓜分齊國,殺湣王。在位共十七年。諡湣。 (2) 尹文:戰國時齊人,生卒年不詳。與宋鈃同時,曾遊稷下,為名家者流。主張自處於虛靜,對事物應綜核其實,提倡「見侮不鬥」、「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慾寡淺為內」。著有《尹文子》。 (3) 詎:音ㄐㄩˋ,假若、如果。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孔叢子.公孫龍》 典故說明 「大庭廣眾」典源作「廣庭大眾」。「大庭廣眾」是指公開而人多的場合。《公孫龍子.跡府》中,記載了尹文和齊湣王的一段對話。齊湣王經常感嘆他想任用士人,可惜國內卻沒有這樣的人,有一次尹文就問齊湣王說︰「如果有一個人,具備了士人的各種德行,在大庭廣眾的場合,受到別人的侮辱,卻始終不敢爭鬥,大王會任用他嗎?」湣王回答︰「這種懦夫算什麼士人?我當然不會用他!」尹文又說︰「這個人雖然受到侮辱卻不跟別人爭鬥,可是他仍具備身為士人的四種德行,那他仍然是個士人啊!大王你一下子說要用士人為臣,一下子又說不用士人為臣,難道大王一開始所想要找的人才並不是士人嗎?」尹文子的一番分析讓湣王無話可說。後來「大庭廣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公開而人多的場合。「大庭廣眾」較早的書證是出自於《新唐書.卷一○四.張行成列傳》:「

大言不慚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ㄧㄢˊ ㄅㄨˋ ㄘㄢˊ 漢語拼音 dà yán bù cán 釋義 說大話而不感到難為情。語出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憲問》。 典源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憲問》 《論語.憲問》:「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朱熹.集注:「大言不慚1>,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2>其能否矣。欲踐3>其言,豈不難哉?」 〔注解〕 (1) 慚:害臊、難為情。 (2) 度:音ㄉㄨㄛˋ,考量。 (3) 踐:實現、履行。 典故說明 「大言」是指誇大不實的言論。「大言不慚」指說大話而不覺羞愧。《論語》裡記載,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說大話不覺得慚愧,做起來就會變得很困難。南宋的朱熹在為這段文字作注時寫到:講大話而不知羞愧的人,心裡必定沒有決心要完成它,因此根本不會考量自己能不能做到,要他實踐諾言不是很困難嗎?後來「大言不慚」就被用來形容人說大話而不覺羞愧。 書證 01.宋.朱熹《論語集注.憲問》:「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源) 02.《水滸傳.第一○一回》:「今日聖駕未臨時,猶儼然上坐譚兵,大言不慚,病狂喪心。」 03.《封神演義.第二回》:「偶爾夤夜中賊奸計,輒敢在此躍武揚威,大言不慚。不日天兵一到,汝父子死無葬身之地。」 04.《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及至來見他的,他們習著這些大言不慚的話頭,見神見鬼,說得活靈活現。」 05.《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縣官在遠處請了一個道士,風風勢勢,大言不慚,說雷公是他外甥,電母是他的姪女,四海龍王都是他親戚朋友。」 06.《紅樓夢.第七八回》:「如此你念,我寫。不好了,我搥你那肉。誰許你先大言不慚了。」 07.《鏡花緣.第一八回》:「不過略略記得幾種,他就大言不慚,以為嚇人地步。」 08.《三俠五義.第五四回》:「似此行為,非強寇而何?還敢大言不慚,說俠義二字,豈不令人活活羞死,活活笑死!」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人說大話而不感到難為情。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言語誇大」的表述上。 例  句 01 論能力他表現平平,可是大言不慚的功夫倒是一流。 02 老

大名鼎鼎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ㄇㄧㄥˊ ㄉㄧㄥˇ ㄉㄧㄥˇ 漢語拼音 dà míng dǐng dǐng 釋義 鼎鼎,盛大貌。「大名鼎鼎」形容人的名氣聲望很大。※語或出《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赫赫有名」 典源 ※《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 黃胖姑心上很曉得這個說頭的來歷,而且同他也有往來;因為想賺賈大少爺的錢,只得裝作不知。又假意說道:「大爺你既有這樣門路,那是頂近便沒有了。為甚麼不去找找他呢?」那賈大少爺道:「動身的時候,原問過老人家,老人家道:『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所以我來問你,到底他如今怎麼樣?」 典故說明 「鼎」是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也是古代禮儀中的重器。夏禹時,以九州貢金鑄成九鼎,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鼎」因此引申有分量極重之意,「鼎鼎」,即是形容盛大的樣子。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中有一段話:「老人家道:『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指這個人名氣如此之大,京城裡沒有人不曉得的,就是用「鼎鼎」來形容一個人的盛名。後來「大名鼎鼎」就被用來形容人的名氣聲望很大。    書證 01.《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源) 02.《孽海花.第三二回》:「這便是你從前的鄉鄰,現在的房客,大名鼎鼎的傅彩雲。」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人的名氣聲望很大。  使用類別 用在「名聲顯揚」的表述上。  例  句 01 他是當今文壇上大名鼎鼎的作家。  02 王經理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你可別得罪他。  03 他在業界大名鼎鼎,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04 李先生在畫壇上大名鼎鼎,是位極為傑出的畫家。  05 當主持人介紹這位大名鼎鼎的明星出場時,觀眾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06 他年紀雖輕,就已大名鼎鼎,享有極高的學術地位,真是後生可畏。  辨識 近義: 名揚四海,名滿天下,名聞遐邇,赫赫有名,舉世聞名  反義: 不見經傳,沒沒無聞,無名小卒  辨似: 形音辨誤 鼎,音ㄉ|ㄥˇ。鼎鼎,盛大的樣子。不可寫作「頂」。  同 「大名鼎鼎」及「赫赫有名

大同小異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ㄊㄨㄥˊ ㄒㄧㄠˇ ㄧˋ 漢語拼音 dà tóng xiǎo yì 釋義 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語本《莊子.天下》。△「學富五車」 典源 《莊子.天下》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厤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謂之大一;至小无內,謂之小一。无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1>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无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注解〕 (1) 畢:全部。 典故說明 「大同小異」的典源本於《莊子.天下》篇提到惠施的一段話。惠施是戰國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就是邏輯學家,他們的學說很計較邏輯的是非,這一點和莊子超脫逍遙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莊子常借惠子的見解來作反例。〈天下〉篇引用惠子這一段話的大意是這樣的:惠施知識雖然很廣博,讀過很多書,但也因此,所知道的道理駁雜,發表的見解也有所不妥。例如他曾分析物的大小同異的觀念:「最大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大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大一」;最小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小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小一」。但是這二者是可以互換的。例如「無厚」,既然沒有厚度,應該很小,但我也可以說它像千里一樣地大。再例如天高地卑,我也可以說天如地卑;山高澤低,我也可以說山如澤低;日正當中,我也可以說日正西斜;物剛出生,我也可以說物剛死亡。可見萬物之間,如果從「異」的角度看,大部分同,卻存在有些不同,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小同異」;如果從「同」的角度看,萬物是全同全異的,我們可以稱這種情形為「大同異」。我們既可以說南方距離無窮遠,卻也可以說南方近在眼前。假如我們今日來到越國,也可以說是昨天就到了。為什麼會如此?正是時空是連環的。於是我可以隨意地說天下的中央就在燕國之北,或在越國之南。如果能這樣去觀察萬物,自然可以知道萬物的大小同異無別,天和地也是一體無差別的。」在這段話中,原文的「大同而與小同異」,指的就是大部分同而小部分異,演變成「大同小異」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略有差異,但大體相同。 書證 01.《洛陽伽藍記.卷五.城北》:「西胡風俗,大同小異,不能具錄。」 02.《朱子語類.卷三九.論語.先進篇

大公無私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ㄍㄨㄥ ㄨˊ ㄙ 漢語拼音 dà gōng wú sī 釋義 謂秉公處理,毫無偏私。語本《管子.形勢解》。△「鐵面無私」、「鐵面御史」 典源 《管子.形勢解》 風,漂1>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2>物者也。雨之所墮,不避小大強弱。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3>,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 〔注解〕 (1) 漂:吹動。 (2) 濡:音ㄖㄨˊ,浸溼、沾溼。 (3) 鄉:通「向」,音ㄒ|ㄤˋ,方位、方向。 典故說明 「大公無私」原作「至公無私」。管子,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為法家始祖。《管子.形勢解》中提到,風、雨對人都是一視同仁,不會因為貴賤美惡,而有大小強弱的分別,所以說風雨沒有固定的方向或特定的喜好,因此是「至公無私」的。後來「大公無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秉公處理,毫無偏私。出現「大公無私」的書證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這種賭法,倒是大公無私,不能作弊的。」 書證 01.清.龔自珍〈論私〉:「朝大夫有受朋友之請謁,翌晨,訐其友於朝,獲直聲者,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0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一回》:「這種賭法,倒是大公無私,不能作弊的。」 03.《糊塗世界.卷六》:「首府是個好好先生,但是過於引嫌,非但不肯替人家說句好話,並且遇到上頭問起某人來,必定先說上一套極不堪的話,以示他大公無私的意思。」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秉公處理,毫無偏私。褒義。 使用類別 用在「執法嚴明」的表述上。 例  句 01 這樣的判決大公無私,可令大家都信服。 02 身為公務員就當處事光明磊落,大公無私。 03 因為他的大公無私,才使人情關說弊病杜絕。 04 為政者要具有大公無私的胸懷,施政方能無偏無頗。 05 經理說他用人大公無私,不分舊人新人,唯才是用。 06 這件人事案,總經理處理得大公無私,賞罰分明,公司上下無人不服。 07 為國舉才必須要能大公無私,否則容易流於結黨營私,使國政更加敗壞。 辨識 近義: 守正不阿,鐵面無私 反義: 自私自利,徇私舞弊,徇情枉法,假公濟私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大公無私」及「鐵面無私

大千世界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ㄑㄧㄢ ㄕˋ ㄐㄧㄝˋ 漢語拼音 dà qiān shì jiè 釋義 佛教用語,三千大千世界的略稱。語出《大智度論.卷七.釋初品中放光》。後用「大千世界」比喻廣闊無邊、千奇百怪的世界。 典源 《大智度論.卷七.釋初品中放光》 問曰:「云何為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雜阿含》中分別說:千日,千月,千閻浮提,千瞿陀尼,千鬱怛羅越,千弗婆提;千須彌山,千四天王天處,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 典故說明 在佛經裡記載一種「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觀,「三千世界」為一佛教化的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四大洲圍繞著它,成為一個小世界。千個小世界則為「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為「二千中世界」、千個二千中世界即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為小世界的百億倍,是一個無窮盡的世界。「大千世界」冠上「三千」的原因是,它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千」而成。後來簡稱為「大千世界」,用來比喻廣闊無邊、千奇百怪的世界。    書證 01.《大智度論.卷七.釋初品中放光》:「以二千中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源) 02.《法苑珠林.卷二八》:「我又一時於初夜中,以淨天眼觀此大千世界,所有無量眾生疑惑,不出是定皆為除疑,令彼眾生各作斯念。」 03.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序〉:「開不二之法門,觀大千之世界。」 04.《五燈會元.卷二○.天童曇華禪師》:「正當十五日,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直得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悉皆歡喜。」 05.《景德傳燈錄.卷三○.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06.明.屠隆《曇花記.第三○齣》:「我綽消丸是巧舌,祖師能化盡三千大千世界,須化不得我三寸舌頭。」 07.清.黃遵憲〈庚午中秋夜始識羅少珊〉詩:「大千世界共此月,今夕只照人兩三。」 08.《聊齋志異.卷六.江城》:「每見天下賢婦十之一,悍婦十之九

大刀闊斧

音讀 注音 ㄉㄚˋ ㄉㄠ ㄎㄨㄛˋ ㄈㄨˇ 漢語拼音 dà dāo kuò fǔ 釋義 大刀、闊斧,為兩種兵器。「大刀闊斧」形容軍隊聲勢浩大,殺氣騰騰。※◎語或出《水滸傳.第四七回》。後用「大刀闊斧」形容做事果斷、有魄力。亦可形容砍斷有力。△「雷厲風行」 典源 ※◎1《水滸傳.第四七回》 宋江聽得,隨即便傳將令,教軍士都披掛了。李逵、楊雄前一隊做先鋒,使李俊等引軍做合後,穆弘居左,黃信在右,宋江、花榮、歐鵬等中軍頭領,搖旗吶喊,擂鼓鳴鑼,大刀闊斧,殺逩祝家莊來。比及殺到獨龍岡上,是黃昏時分。宋江催儹前軍打莊。先鋒李逵,脫得赤條條的,揮兩把夾鋼板斧,火剌剌地殺向前來。到得莊前看時,已把弔橋高高地拽起了。 ◎2《水滸傳.第三四回》 當下霹靂火秦明在馬上出城來,見慕容知府在城外賞軍,慌忙叫軍漢接了軍器,下馬來和知府相見。施禮罷,知府把了盞,將些言語囑付揔管道:「善覷方便,早奏凱歌。」賞軍已罷,放起信砲。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1>軍兵,大刀闊斧,逕奔清風寨來。 〔注解〕 (1) 催趲:逼趕、催促的意思。趲,音ㄗㄢˇ。 典故說明 「大刀闊斧」原本指大刀和闊斧兩種兵器,用來形容軍隊聲勢浩大,殺氣騰騰的樣子。例如《水滸傳.第四七回》提到宋江下令攻打祝家莊,一時之間,人馬備齊,搖旗吶喊,敲鑼打鼓,大刀闊斧,殺奔祝家莊來。這裡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另如《水滸傳.第三四回》:「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軍兵,大刀闊斧,逕奔清風寨來。」意思也是一樣的。但是這句成語的另一種用法,是比喻處事果斷、有魄力。砍東西時,如果使用大刀、闊斧,必然強而有力,乾脆利落,所以可以引申為果斷有魄力。在《醒世姻緣.第六二回》:「高相公從廊下取出鹿脯(音ㄈㄨˇ,乾肉),攜了匕首,席上大刀闊斧,將鹿脯披切開來,與烏大王隨切隨吃。」這裡是用了「砍斷有力」的本義。另外如《孽海花.第五回》說:「莊壽香大刀闊斧,氣象萬千,將來可以獨當一面。」這裡用的就是果斷有魄力的引申義了。 書證 01.《水滸傳.第四七回》:「宋江、花榮、歐鵬等中軍頭領,搖旗吶喊,擂鼓鳴鑼,大刀闊斧,殺逩祝家莊來。」(源) 02.《水滸傳.第三四回》:「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軍兵,大刀闊斧,逕奔清風寨來。」(源) 03.《水滸傳.第一

豐衣足食

音讀 注音 ㄈㄥ ㄧ ㄗㄨˊ ㄕˊ 漢語拼音 fēng yī zú shí 釋義 衣食充足。形容生活富裕。語出唐.齊己〈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暖衣餘食」 典源 唐.齊己〈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據《全唐詩.卷八四六.齊己》引) 豐衣足食處莫住,聖跡靈蹤好遍尋。忽遇文殊開慧眼,他年應記老師心。 典故說明 豐衣足食,是生活富裕,不虞匱乏的意思。一般人在生活上,莫不以豐衣足食為生活目標,但齊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所以對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是清心寡欲而與世俗之人不同。齊己在〈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中,即期許小師父在參禪禮佛的過程中,主要是開啟潛藏於內心的佛性,以體悟人生。為了求並體現這種體悟,齊己提示小師父應放棄外在豐衣足食的追求,方能有所成就。後來「豐衣足食」就一直沿用下來,用以形容生活富裕。    書證 01.唐.齊己〈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豐衣足食處莫住,聖跡靈蹤好遍尋。」(源) 02.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賢僕夫》:「堂頭官人豐衣足食,所往無不克。」 03.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四折》:「直著你豐衣足食,快活到老。」 04.《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見玉奴才貌,喜出望外,不費一錢,白白的得了個美妻,又且豐衣足食,事事稱懷。」 05.《醒世恆言.卷二七.李玉英獄中訟冤》:「此等人家兒女,縱是生母在時,只好苟免飢寒,料道沒甚豐衣足食。」 06.《紅樓夢.第一一八回》:「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聽見說是豐衣足食的很好。」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生活富裕。  使用類別 用在「衣食充足」的表述上。  例  句 01 小王從小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不知窮苦為何物。  02 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我們才有今日豐衣足食的生活。  03 只要我們不怕艱難,努力實幹,哪怕沒有豐衣足食的生活。  04 老李努力地工作,為的就是要讓家人能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  05 這幾年經濟景況良好,連年風調雨順,每個家庭都豐衣足食。  06 由於前人的努力,累積了社會財富,我們今日才能豐衣足食。  07 在享受豐衣足食的生活之餘,我們也應該感謝前人的辛苦

覆水難收

音讀 注音 ㄈㄨˋ ㄕㄨㄟˇ ㄋㄢˊ ㄕㄡ 漢語拼音 fù shuǐ nán shōu 釋義 已經潑出去的水很難收回。比喻離異的夫妻很難再復合。#典出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八.心堅石穿覆水難收》。後亦用「覆水難收」比喻既定的事實很難再改變。△「反水不收」 典源 #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八.心堅石穿覆水難收》1> 又言覆水難收。案:姜太公2>妻馬氏,不堪其貧而去,及太公既貴,再來。太公取一壺水傾3>於地,令妻收之。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後漢書.卷六九.竇何列傳.何進》、《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2) 姜太公:呂尚,字子牙,周朝東海人,生卒年不詳。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後世稱為姜太公。亦稱為呂望、姜尚。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卷六九.竇何列傳.何進》 苗謂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進意更狐疑。紹懼進變計,乃脅之曰:「交搆已成,形埶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進於是以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紹使洛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馳驛上,欲進兵平樂觀。太后乃恐,悉罷中常侍小黃門,使還里舍,唯留進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諸常侍小黃門皆詣進謝罪,唯所措置。 ■《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那名臣姓朱,名買臣,表字翁子,會稽郡人氏。家貧未遇,夫妻二口,住於陋巷蓬門。……買臣賣柴回來,其妻勸道:「你要讀書,便休賣柴;要賣柴,便休讀書。許大年紀,不痴不顛,卻做出恁般行徑,被兒童笑話,豈不羞死!」……買臣見其妻決意要去,留他不住,嘆口氣道:「罷,罷,只願你嫁得丈夫,強似朱買臣的便好。」其妻道:「好歹強似一分兒。」說罷,拜了兩拜,欣然出門而去,頭也不回。……買臣教請他後夫相見。不多時,後夫喚到,拜伏於地,不敢仰視。買臣大笑,對其妻道:「似此人,未見得強似我朱買臣也。」其妻再三叩謝,自悔有眼無珠,願降為婢妾,伏事終身。買臣命取水一桶,潑於階下,向其妻說道:「若潑

翻雲覆雨

音讀 注音 ㄈㄢ ㄩㄣˊ ㄈㄨˋ ㄩˇ 漢語拼音 fān yún fù yǔ 釋義 翻過手來是雲,覆過手去是雨。形容人世反覆無常。語本唐.杜甫〈貧交行〉。後亦用「翻雲覆雨」形容人玩弄手段或比喻男女間床笫之事。 典源 唐.杜甫〈貧交行〉(據《全唐詩.卷二一六.杜甫》引)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1>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注解〕 (1) 管鮑:管夷吾與鮑叔牙。管夷吾(?∼西元前644),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為法家之祖。諡敬。鮑叔牙,春秋齊大夫,生卒年不詳。少與管仲友善,知管仲賢而貧,分財多與。後鮑叔牙事齊桓公,管仲事公子糾,公子糾死,管仲囚,鮑叔牙乃薦管仲於桓公,佐桓公成霸業。世多稱其知人而篤於友誼。鮑,音ㄅㄠˋ。 典故說明 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博大雄渾,因此有「詩聖」之稱。杜甫雖然做過左拾遺、工部員外郎等官,但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貧交行〉就是在貧困時所作,感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第一句「翻手作雲覆手雨」,說時人翻過手來是雲,覆過手來是雨,形容人心無常。富貴時人人巴結,落魄時無人理會,已經沒有像春秋時的管仲和鮑叔牙那樣相知相交的深厚情誼了。後來「翻雲覆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常用來形容人世反覆無常,如:宋.黃機〈木蘭花慢.問功名何處〉詞:「世事翻雲覆雨,滿懷何止離憂。」後來衍申出玩弄手段之意,如元.喬吉《揚州夢.第四折》:「你不合打鳳牢龍,翻雲覆雨,陷人坑阱。」到了近代,又有用以比喻男女間床笫之事,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四》:「當下三人捏手捏腳,一直領到宜笑姐自己房中。連餐花姨也留做了一床,翻雲覆雨,倒鳳顛鸞,自不必說。」。 書證 01.宋.黃機〈木蘭花慢.問功名何處〉詞:「世事翻雲覆雨,滿懷何止離憂。」 02.宋.張掄〈阮郎歸.動時思靜暑思寒〉詞:「動時思靜暑思寒,塵勞擾擾間。翻雲覆雨百千般,幾時心地閒?」 03.元.喬吉《楊州夢.第四折》:「你不合打鳳牢龍,翻雲覆雨,陷人坑阱。」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四》:「當下三人捏手捏腳,一直領到宜笑姐自己房中。連餐花姨也留做了一床,翻雲覆雨,倒鳳顛鸞,自不必說。」 05.《

繁文縟節

音讀 注音 ㄈㄢˊ ㄨㄣˊ ㄖㄨˋ ㄐㄧㄝˊ 漢語拼音 fán wén rù jié 釋義 繁瑣的儀式或禮節。語本唐.元稹〈授王永太常博士制〉。 典源 唐.元稹〈授王永太常博士制〉(據《全唐文.卷六四九.元稹》引) 朕明年有事於南郊1>,謁2>清宮,朝太廟3>,繁文縟禮,予心懵然4>。雖舊章具存,而每事思問。求可以教諸生習儀於朝廷者,有司以扑齥上,求其勉慎所職,無令觀聽者有云,可守太常博士。 〔注解〕 (1) 南郊:京城南面的郊外,通常為太廟所在,古代天子於此祭天祀祖。 (2) 謁:音|ㄝˋ,進見、拜見。 (3) 朝太廟:朝,參拜。太廟,天子為奉祀其祖先而興建的宗廟。 (4) 懵然:糊塗無知的樣子。懵,音ㄇㄥˊ。 典故說明 「繁文縟節」典源作「繁文縟禮」,指繁縟的儀式禮節。〈授王永太常博士制〉是元稹代皇帝所擬的詔命,太常博士在唐代主要為掌管宗廟禮儀之官。古時天子祭祀祖先和天地,儀式禮節十分複雜,需有專人教授。因此皇帝下詔,任命王永為太常博士,負責在朝廷中教導諸生祭祀、參拜的禮節。後來「繁文縟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繁縟的儀式禮節。出現「繁文縟節」的書證如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一》:「以繁文縟節為足黼太平;以科條律例為足剔奸蠹。」 書證 01.宋.李光《讀易詳說.卷四.坤下巽上》:「宗廟之禮,莫盛于始盥之時。蓋精誠蘊于內,而威儀肅于外。孔子于既灌之後不欲觀者,蓋繁文縟節,容有偽焉,有不足觀者矣。」 02.明.呂坤《呻吟語摘.卷下.世運》:「官盛從豐供,繁文縟節,逐奔世態而以教養為迂儒。世道可為傷心矣!」 03.明.章潢《圖書編.卷一三.三禮總敘》:「是故求禮者,無求禮於書,而求諸吾心之天,則渾然大中之道,已在乎我。雖至敬無文,而繁文縟節實自此出也。」 04.清.朱彝尊《經義考.卷四三.易.程氏周易啟蒙輯錄》:「《書》則備讀諸家,而求其疏通知遠之實;《詩》則要性情之發,而驗其興觀群怨之機;《禮》則審於節文度數之宜,而略其繁文縟節之末。」 05.清.盛世佐《儀禮集編.卷首上.綱領.通論制禮之本》:「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言禮則曰復、曰約;言教則曰一、曰不多,繁文縟節,非聖人語。」 06.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一》:「以持祿養驕為

奮不顧身

音讀 注音 ㄈㄣˋ ㄅㄨˋ ㄍㄨˋ ㄕㄣ 漢語拼音 fèn bù gù shēn 釋義 奮勇向前,不顧生死。#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大謬不然」、「戴盆望天」 典源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據《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引) 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歡,然僕1>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2>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3>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 〔注解〕 (1) 僕:自謙之詞。 (2) 恭儉:恭敬。 (3) 徇:音ㄒㄩㄣˋ,為達某種目的、理想而犧牲生命。通「殉」。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李廣》 典故說明 「奮不顧身」是指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生死之意,出自於《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的兒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認為李陵孝順、講信用、有義氣,對下人也很好,並且出生入死,為國家的存亡「奮不顧身」,實在是個好人啊!如今降敵也是迫於無奈。後來「奮不顧身」這句成語就出自此處,用來形容奮勇向前,不顧生死。 書證 01.《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夫小國中君猶有奮不顧身之臣,況於明天子乎!」 02.《周

敷衍塞責

音讀 注音 ㄈㄨ ㄧㄢˇ ㄙㄜˋ ㄗㄜˊ 漢語拼音 fū yǎn sè zé 釋義 形容做事不認真負責,只是表面應付。※語或出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敷衍了事」 典源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 樂督到任,欲以理財見長,而甘省地理民情,不甚熟悉,又欲遍墾荒田,以裕兵需,用意非不為公,而行於瘠區無益。兵餉支絀,督軍既札司委勘,司中職任度支,何敢推諉?其委札所云,不得以有為無,亦不得以無為有。委員共知其事體之難,而嚴令願為恪遵1>,委勘2>幾及年餘,始克竣事3>,半屬敷衍塞責。惟候補知縣諾穆棟額,查獲最多,且滋擾驛跕,勒索地方,州縣畏其讒毀,勢不得不厚為給予,是利未獲而害已見矣。 〔注解〕 (1) 恪遵:敬慎遵守。恪,音ㄎㄜˋ。 (2) 勘:音ㄎㄢ,考察、審察。 (3) 峻事:完工、事畢。峻,音ㄐㄩㄣˋ。 典故說明 「敷衍」一詞本來的意思是散播、傳播的意思。例如《舊唐書.卷一一.代宗本紀》:「贊曰:『……掃除沴氣,敷衍德音。』」沴,音ㄌ|ˋ,沴氣就是惡氣、邪氣。意思是將惡氣掃除,把德音傳播出去。傳播有表面鋪陳的意思,所以後來引申轉化成「辦事不切實,僅顧表面應付」的意思,所以有「敷衍了事」、「敷衍塞責」的語詞。「塞責」本來的意思有「抵償過失、抵罪」的意思。例如《韓詩外傳.卷一○》:「前猶與母處,是以戰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沒矣,請塞責。」此處是說春秋時,魯國勇士卞莊子,在母親還活著的時候,三次參與戰役,三次敗北,因而被眾人取笑。等到母親過世後,卞莊子自動請求加入軍隊,他向領兵的將軍說:「以前是考慮到母親在世,應保全性命,所以參加戰鬥,屢次敗北,因而受辱。今日母親已經不在,已無後顧之憂,請讓我盡番心力,抵償過去的過錯吧!」後來「塞責」一詞,另外衍生出「搪塞責任」、「敷衍了事」的意思。例如《明史.卷二○六.張逵列傳》:「會疏則刪削忌諱以避禍,獨疏則毛舉纖微以塞責。」意思是說如果奏章是大家一起上奏,就避重就輕,以免惹禍上身;如果是自己上奏,就盡舉一些微細的理由來推卸責任,所以「敷衍」和「塞責」就變成了相似詞,合起來就是「敷衍塞責」的成語了。例如清代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提到當時甘肅省籌款一事,經過年餘,因為地方上實在太窮,半數地方官都只是「敷衍塞責

憤世嫉俗

音讀 注音 ㄈㄣˋ ㄕˋ ㄐㄧˊ ㄙㄨˊ 漢語拼音 fèn shì jí sú 釋義 憤恨不合理的社會現狀,憎恨邪惡的勢力。語本唐.韓愈〈雜說〉四首之三。後用「憤世嫉俗」形容對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典源 唐.韓愈〈雜說〉四首之三(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吾性而不類1>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注解〕 (1) 類:相似。 典故說明 「憤世嫉俗」原作「憤世嫉邪」。韓愈(西元768∼824),字退之,唐朝河陽人。尊崇儒術,排斥佛老,通六經百家之學,創作頗多,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個性耿直,直言極諫,因而一再的被貶官,但不論治理那個地方,總是留下很好的治績,深受百姓愛戴。在宦海上的浮沈,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常讓他有志不得伸,因此藉著文字,把志向和生命發揮到極致,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一掃南北朝以來形式主義為主的浮華文風。帶動了文學上的改革,不僅影響了當代,也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宋代,振興了散文,稱之為「古文運動」。這一篇是韓愈抒發對社會、人性的看法,提到有一個姓談的書生寫了一篇〈崔山君傳〉,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表達了憤恨,以及憎恨邪惡的勢力,似有著隱遁的決心。而這個部分讓他覺得一般人很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書證 01.元.趙孟頫〈書吳幼清送李文卿歸養序後〉:「僕開卷見司業吳公之文。嗟乎!吳公之言憤世嫉俗,可為萬世戒,而益有以見文卿孝于其親,異于流俗萬萬也。」 02.明.倪謙《倪文僖集.卷二五.味澹對》:「彼莊、老玄虛,楊朱仁義,申、韓刑名,管、晏功利,蘇、張縱橫,范、蔡辯議,不韋《呂覽》,太公《史記》,以至憤世嫉俗,幽人狷士放言高論,殆千百計。」 03.明.蘇平仲〈景古齋記〉:「鬻熊、太公,老聃、楊朱,……太史公之《史記》、不韋、淮南之訓覽,以至魏、晉以降,幽人狷士憤世嫉俗,作為辯論,多者數十百卷,少者為言亦數萬,此亦天下之古物

鳳毛麟角

音讀 注音 ㄈㄥˋ ㄇㄠˊ ㄌㄧㄣˊ ㄐㄧㄠˇ 漢語拼音 fèng máo lín jiǎo 釋義 「鳳毛」,鳳凰的羽毛。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麟角」,麒麟的角。語出三國魏.蔣濟〈萬機論〉。「鳳毛麟角」比喻稀罕珍貴的人、物。 典源 1、「鳳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王敬倫1>風姿似父,作侍中2>,加授桓公3>,公服從大門入。桓公望之,曰:「大奴4>固自有鳳毛5>。」 〔注解〕 (1) 王敬倫:王劭,字敬倫,晉臨沂人,王導第五子,生卒年不詳。風姿美麗,得桓溫器重。官至尚書僕射、吳國內史。 (2) 侍中:職官名。秦置五人,往來殿內東廂奏事。漢以為加官,分掌乘輿服物,侍於君王左右,與聞朝政,為皇帝親信重臣。魏晉以後為門下省的長官,到元代時廢除。 (3) 桓公:桓溫(西元312∼378),字元子,晉龍亢人。初拜駙馬都尉,定蜀,攻前秦,因破姚襄有功,官至大司馬。與前燕慕容垂戰於枋頭,大敗而還。後廢帝奕,立簡文帝,陰謀篡奪,威勢顯赫,旋以疾卒。 (4) 大奴:指王劭。或謂王劭小字。 (5) 鳳毛:鳳凰的羽毛。 2、「麟角」:三國魏.蔣濟〈萬機論〉(據《太平御覽.卷四九六.諺下》引) 學者如牛毛1>,成者如鱗角2>。 〔注解〕 (1) 牛毛:牛身上的毛,比喻極多。 (2) 鱗角:當作「麟角」。麒麟的角極為罕見,比喻極少。 典故說明 「鳳毛麟角」係由「鳳毛」及「麟角」二詞語組合而成。「鳳毛」見於《世說新語.容止》。王劭是王導的第五子,風度姿態都很像他的父親。他作侍中時,有次奉旨授予桓溫升職用的官服。王劭剛從大門進入,桓溫遠遠的望著他,覺得他有其父之風。六朝時南方人稱讚子弟的才幹可與父兄輩相比者為「有鳳毛」,於是桓溫就說:「大奴固自有鳳毛。」意思便是稱讚王劭的能力不輸給其父王導。「麟角」見於〈萬機論〉。魏文帝曹丕雅好文學,即位後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包括選拔人才,提倡文學,一時之間,文風大盛。但為學之人雖多,有所成就之人卻少,故蔣濟在〈萬機論〉中評論道:「學習的人雖然多得像牛毛一樣,但真正學有所成的人卻像麒麟的角一樣稀少。」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鳳毛麟角」,用來比喻稀罕珍貴的人、物。 書證 01.明.何良俊《四友齋叢

福至心靈

音讀 注音 ㄈㄨˊ ㄓˋ ㄒㄧㄣ ㄌㄧㄥˊ 漢語拼音 fú zhì xīn líng 釋義 形容運氣來時,心思突然變得靈敏起來。語出宋.畢仲詢《幙府燕閒錄》。 典源 宋.畢仲詢《幙府燕閒錄》(據《說郛.卷四一》引) 吳參政1>少以學究2>登科3>,復中賢良4>,為翰林5>學士,常常草制以示歐陽文忠6>,稱之,因戲曰:「君福至心靈。」 〔注解〕 (1) 參政:職官名,「參知政事」的簡稱。唐代設置,宋初於同平章事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之職。 (2) 學究:唐宋時考試的科目之一。 (3) 登科:登上科舉考試之榜。 (4) 賢良:漢制郡國舉士的科目之一。選拔文墨才學之士,魏、晉、唐、宋皆沿之。 (5) 翰林:職官名。唐宋為內庭供奉之官,方技、雜流,亦待詔翰林。職掌在內朝起草詔旨。 (6) 歐陽文忠:即歐陽修(西元1007∼1072),字永叔,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忠。 典故說明 根據文獻記載,宋朝吳參政任職翰林學士時,常常起草典章制度呈給歐陽修看,歐陽修認為他寫得很好,因此開玩笑的說:「君福至心靈。」意思是:吳參政你運氣來時,思維突然變得靈敏起來。後來「福至心靈」就用來形容運氣來時,心思突然變得靈敏起來。 書證 01.《說郛.卷四一》引宋.畢仲詢《幙府燕閒錄》:「吳參政少以學究登科,復中賢良,為翰林學士,常常草制以示歐陽文忠,稱之,因戲曰:『君福至心靈矣。』」(源) 02.《資治通鑑.卷二八六.後漢紀一.高祖天福十二年》元.胡三省注:「婦人(劉知遠夫人李氏)之智及此,異乎唐莊宗之劉后矣。鄙語有之:『福至心靈,禍來神昧。』二人者各居一焉。」 03.元.白樸《東牆記.第二折》:「想前夜月下鳴琴,韻和新詩,福至心靈。」 04.《金瓶梅.第八一回》:「他家女兒韓愛姐……如今又會寫,又會算,福至心靈,出落得好長大身材,姿容美貌。」 05.《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不想她一朝作了官親,福至心靈,這幾句官話兒,倒誤打誤撞的,說了個合折押韻。」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運氣來時,心思突然變得靈敏起來。 使用類別 用在「神清思明」的表述上。 例 

腹背受敵

音讀 注音 ㄈㄨˋ ㄅㄟˋ ㄕㄡˋ ㄉㄧˊ 漢語拼音 fù bèi shòu dí 釋義 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語出《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 典源 #《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1> 泰常元年,司馬德宗將劉裕伐姚泓,舟師自淮泗入清,欲泝河西上,假道於國。詔群臣議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關號曰天險。一人荷戈,萬夫不得進。裕舟船步兵,何能西入?脫我乘其後,還路甚難。若北上河岸,其行為易。揚言伐姚,意或難測。假其水道,寇不可縱,宜先發軍斷河上流,勿令西過。」又議之內朝,咸同外計。太宗將從之。浩曰:「此非上策。……假令國家棄□山以南,裕必不能發吳越之兵與官軍爭守河北也,居然可知。」議者猶曰:「裕2>西入函谷3>,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揚聲西行,意在北進,其勢然也。」太宗遂從群議,遣長孫嵩發兵拒之,戰於畔城,為裕將朱超石所敗,師人多傷。太宗聞之,恨不用浩計。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列傳》。 (2) 裕:劉裕(西元356∼422),字德輿,小名寄奴,南朝宋武帝。曾為晉朝將,討伐桓玄之亂。又曾討平長江上游割據勢力,統一江南;並兩次北伐,滅南燕、後秦。晉恭帝時篡晉,改國號「宋」,史稱為「劉宋」。 (3) 函谷: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縣西南的關口。東起崤山,西至潼津,地形至為險要。戰國時為秦所建,故亦稱為「秦關」。 〔參考資料〕  《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列傳》 自春至冬,數十百戰,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欲築壘於軍後,仲宗等恐腹背受敵,謀欲退師。 典故說明 「腹背受敵」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典源出自《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崔浩,字伯淵,北魏東武城人。他博覽經史百家之書,足智多謀,軍國大計皇帝皆會與之商討而後行。泰常元年(西元416年),東晉將領劉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黃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請求借道,明元帝與群臣議論是否可行。大臣們都認為:函谷關是天險,劉裕不可能破關西入,他聲稱要征伐姚泓,真實的意圖難以預料。應該搶先發兵在黃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讓他向西。明元帝打算採納大家的意見。崔浩卻持不同的看法,他以為:「司馬休之等人侵擾劉裕鎮守的荊州,劉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齒已經很久了。現在趁著姚興死了,兒子姚泓能力不行,興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劉

發人深省

音讀 注音 ㄈㄚ ㄖㄣˊ ㄕㄣ ㄒㄧㄥˇ 漢語拼音 fā rén shēn xǐng 釋義 啟發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語本唐.杜甫〈遊龍門奉先寺〉詩。△「發人猛省」 典源 唐.杜甫〈遊龍門奉先寺〉詩(據《全唐詩.卷二一六.杜甫》引)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1>,令人發深省2>。 〔注解〕 (1) 晨鐘:佛寺中朝課之前會敲擊鐘鼓,用以警惕與自勵。 (2) 深省:深切的省悟。省,音ㄒ|ㄥˇ。 典故說明 〈遊龍門奉先寺〉詩是杜甫遊覽龍門奉先寺時所寫的。詩中寫到夜晚住在寺院中,幽暗的山谷響起陣陣風聲,月下林木閃爍著斑斑清影。龍門山勢高聳,有如天闕一般,滿天星辰近逼在眼前。寺院高居山巔,睡在雲霧中,寒氣透衣。正要睡醒時,忽然聽見寺院的晨鐘響起,頓時引發人深刻的省悟。後來「發人深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啟發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在清代的文獻中可以看到這句成語的應用,如《虞初新志》:「明末死於忠義者,較前代為獨盛,特存此一編,以當清夜聞鐘,發人深省。」這是清代張潮評論〈金忠潔公傳〉一文之語。〈金忠潔公傳〉記述了明人金鉉這位忠貞之士的事蹟,而張潮認為明朝末年,為國而死的人士較之前的朝代來得多,所以收錄這篇,希望能像那清夜的鐘聲一般,可以啟發人深思,作為鑑戒。 書證 01.明.畢自嚴〈西征紀略〉:「孟津以南,覷北邙山,巨墳纍纍如丘如陵,意必前代王侯卿相之墓。昔人詩云:『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是與女郎山前列塚,俱可發人深省。」 02.清.朱鶴齡〈送徐介白移居上沙序〉:「遠寺霜鐘,發人深省;空林野火,可悟無生。弔響屧之幽魂,悲琴臺之故址。興亡一揆,死生同夢,皆吾禪心道味也。」 03.清.施閏章〈復孫徵君鍾元〉:「《儒宗》一書,門徑不隘,要歸一揆,就中指示精切,往往發人深省。」 04.《虞初新志.卷一○.金忠潔公傳》張潮評:「明末死於忠義者,較前代為獨盛,特存此一編,以當清夜聞鐘,發人深省。」 05.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五.灤陽消夏錄五》:「史遷有言:『怨毒之於人,甚矣哉!』君子甯信其有,或可發人深省也。」 06.《畿輔通志.卷一一八.詩》引清.張英〈廣濟寺看海棠即贈天孚上人〉:「我聞斯語笑未答,發人深

焚膏繼晷

音讀 注音 ㄈㄣˊ ㄍㄠ ㄐㄧˋ ㄍㄨㄟˇ 漢語拼音 fén gāo jì guǐ 釋義 膏,油脂,指燈燭。晷,日影、日光。「焚膏繼晷」指燃燒燈燭讀書寫作一直到第二天日光出現。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語本唐.韓愈〈進學解〉。後亦用「焚膏繼晷」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 典源 唐.韓愈〈進學解〉(據《全唐文.卷五五八.韓愈》引)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1>之文,手不停披2>於百家之編3>;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元。貪多務得,細大不捐4>。焚膏油以繼晷5>,恆兀兀6>以窮年:先生之於業可謂勤矣。觝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 〔注解〕 (1) 六藝:儒家的六經。指詩、書、易、禮、樂、春秋。 (2) 披:翻閱。 (3) 百家之編:諸子百家的典籍。 (4) 細大不捐:大小兼容並收,皆不拋棄。 (5) 焚膏以繼晷:膏油,燈油,此指燈燭。晷,日光。 (6) 兀兀:音ㄨˋ ㄨˋ,勞苦不息的樣子。 典故說明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尚儒術,攘斥佛、老,以提倡古文為職志,文章自成一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國其他讀書人一般,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文中敘述大學老師訓誨他的學生說:「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以後才能有成就。學問和品德都好,未來也不怕被埋沒。」話都還沒說完,就有一位學生譏笑他說:「老師,您不要騙我們了!這麼久以來,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大大小小的知識一絲一毫也不放過,連夜晚都點燈接著白天來讀書。結果呢?只因抨擊異教邪說,排斥佛、老思想,便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居然還要我們專心做學問!」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焚

逢場作戲

音讀 注音 ㄈㄥˊ ㄔㄤˇ ㄗㄨㄛˋ ㄒㄧˋ 漢語拼音 féng chǎng zuò xì 釋義 藝人遇到合適的場所,就開場表演。#語出《景德傳燈錄.卷六.江西道一禪師》。後用「逢場作戲」比喻隨事應景,藉機遊戲玩耍一番,並非正經。 典源 #《景德傳燈錄.卷六.江西道一禪師》 有小師行腳迴,於師前畫個圓相,就上禮拜了,立,師云:「汝莫欲作佛否?」云:「某甲不解捏目。」師云:「吾不如汝。」小師不對。鄧隱峰辭師,師云:「什麼處去?」對云:「石頭去。」師云:「石頭路滑。」對云:「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五燈會元.卷三.江西馬祖道一禪師》 典故說明 「逢場作戲」原指江湖賣藝之人到了可以表演的地方就開場,在《景德傳燈錄》中描述鄧隱峰辭別道一禪師,禪師問他要去哪裡,他說去石頭大師之處,禪師告訴他:「石頭路滑。」意思是從石頭大師那兒很難學到東西。鄧隱峰卻回答說:「竿木隨身,逢場作戲。」「竿木」是架野臺的木材,江湖藝人隨身攜帶,遇到適合的場地就可以架臺開演,在禪宗語錄中多指悟道不拘時間地點。之後「逢場作戲」又引申出藉著機會遊戲一番。如:宋.蘇軾〈南歌子.日簿花房綻〉詞:「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這闋詞是蘇軾有天帶著歌妓去拜見大通禪師,見大通禪師臉色不悅,便作這首小詩讓歌妓吟唱。其中「逢場作戲」已轉為藉機娛樂一下之意。後來「逢場作戲」就被用來比喻隨事應景,藉機遊戲玩耍一番,並非正經。    書證 01.《景德傳燈錄.卷六.江西道一禪師》:「鄧隱峰辭師,師云:『什麼處去?』對云:『石頭去。』師云:『石頭路滑。』對云:『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源) 02.宋.蘇軾〈南歌子.日簿花房綻〉詞:「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03.《水滸傳.第二七回》:「他們是衝州撞府,逢場作戲,陪了多少小心得來的錢物。」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前日學生到宅上,就是諸君作主。今日諸君見顧,就是學生做主。逢場作戲,有何不可?」 05.《三俠五義.第六○回》:「兆蘭接來一看,原是三個皮套做成皮臉兒,不覺笑道:『小弟從今方知仁兄是兩面人了。』北俠亦笑道:『劣兄雖有兩面,也不過逢場作戲,幸喜不失本來面目。

烽火連天

音讀 注音 ㄈㄥ ㄏㄨㄛˇ ㄌㄧㄢˊ ㄊㄧㄢ 漢語拼音 fēng huǒ lián tiān 釋義 「烽火」,古代邊防據點用來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爭。語出《史記.卷四.周本紀》。「連天」,景物與天空相連。語出《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烽火連天」比喻戰爭接連不斷。 典源 1、「烽火」:《史記.卷四.周本紀》 褒姒1>不好笑,幽王2>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3>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注解〕 (1) 褒姒: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 (2) 幽王:周幽王,姓姬,名宮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詳。寵幸褒姒,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廢申后而立褒姒,後弟申侯和犬戎攻而殺於驪山之下,在位十一年,諡曰幽。 (3) 烽燧:古代邊防用來示警的煙火。白日放煙告警叫烽,夜晚舉火告警叫燧。 2、「連天」:《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 嚴尤說王邑曰:「昆陽城小而堅,今假號者在宛,亟進大兵,彼必奔走;宛敗,昆陽自服。」邑曰:「吾昔以虎牙將軍圍翟義,坐不生得,以見責讓。今將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何謂邪?」遂圍之數十重,列營百數,雲車1>十餘丈,瞰臨2>城中,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3>之聲聞數百里。或為地道,衝輣橦城。積弩亂發,矢下如雨,城中負戶而汲。王鳳等乞降,不許。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注解〕 (1) 雲車:即樓車,稱「雲」言其高也,上設有望樓,為古時用來偵察敵情的戰車,亦名望樓車。 (2) 瞰臨:從高處往下看。瞰,音ㄎㄢˋ。 (3) 鉦鼓:古代行軍時,擊鼓表前進,敲鉦表停止。故用鉦鼓比喻軍事。鉦,音ㄓㄥ。一種銅製的打擊樂器,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是古代行軍樂器。 典故說明 「烽火連天」係由「烽火」及「連天」二語組合而成。 「烽火」是古代邊防據點用來報警的煙火。《史記.卷四.周本紀》:「有寇至,則舉烽火。」意思是說有外敵來犯,就燃起報警的煙火。「連天」是與天空相連的意思,《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記載,王莽百萬軍隊逼近昆陽,將昆陽城包圍數十重,列營百餘座,一時「埃塵連天,鉦鼓之

釜底抽薪

音讀 注音 ㄈㄨˇ ㄉㄧˇ ㄔㄡ ㄒㄧㄣ 漢語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釋義 釜,鍋子。薪,柴火。「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語或本《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後亦用「釜底抽薪」比喻從源頭斷絕。△「揚湯止沸」 典源 ※#《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1> 今世上卜筮禱祠,故疾病愈來,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夫以湯2>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枚乘》。 (2) 湯:熱水、開水。 〔參考資料〕  《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枚乘》 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陰而止,景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猶抱薪而救火也。養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內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典故說明 《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食客完成的集體著作。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有漢高誘注。其內容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亦稱為《呂覽》。在〈季春紀.盡數〉中提到,如果把沸騰的開水舀出來,再倒回鍋中,想要使其不再沸騰,這是無濟於事的,倒不如把鍋子底下的柴火撤掉,沒了熱源,開水自然也就不會沸騰了。後來「釜底抽薪」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比喻從源頭斷絕。 書證 01.《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個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 02.《鏡花緣.第九五回》:「你要曉得小兒驚風,其症不一,……如因熱起,則清其熱;因寒起,則去其寒;因風起,則疏其風;因痰起,則化其痰;因食起,則消其食。如此用藥,不須治驚,其驚自愈,這叫做『釜底抽薪』。」 用法說明 一、 語義說明 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使用類別 用在「澈底解決」的表述上。 例  句 01 這個問題不能再拖下去,讓我們來個

紛至沓來

音讀 注音 ㄈㄣ ㄓˋ ㄊㄚˋ ㄌㄞˊ 漢語拼音 fēn zhì tà lái 釋義 紛,眾多。沓,重覆。「紛至沓來」形容事物紛紛不斷地到來。#語出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六。△「接踵而來」 典源 #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六(據《朱文公文集.卷四○》引)1> 孟子論「養吾浩然之氣」以為集義所生,而繼之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蓋又以「居敬」為集義之本也。夫必有事焉者,敬之謂也。若曰其心儼然,常若有所事云爾。夫其心儼然2>肅然3>,常若有所事,則雖事物紛至而沓4>來,豈足以亂吾之知思5>!而宜不宜、可不可之幾6>,已判然7>於胸中矣。如此則此心晏然,有以應萬物之變而何躁妄之有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樓鑰〈洪文安公小隱集序〉。 (2) 儼然:矜莊的樣子。 (3) 肅然:嚴謹恭敬的樣子。 (4) 沓:音ㄊㄚˋ,重覆。 (5) 知思:智慧想法。知,音ㄓˋ,同「智」,智慧。 (6) 幾:音ㄐ|,預兆、細微的跡象。 (7) 判然:清楚分辨。 〔參考資料〕  宋.樓鑰〈洪文安公小隱集序〉(據《攻媿集.卷五二》引) 高宗皇帝將行內禪,聖意謂一時大典冊,不可輕屬,召為翰林承旨。禪位之詔,登極之赦,尊號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紛至沓來,從容應之,動合體制,天下傳誦,極儒生之榮。 典故說明 紛,眾多。沓,重覆。「紛至沓來」本意是用來形容事情接連不斷地到來。宋朝理學家朱熹在寫給何叔京的書信中指出,孟子以為「浩然之氣」是集義而養成。這種正大剛直的精神,要發自內心確實去實踐,不要預期成效,心裡不可以忘記,但也不可以助長。只要心性矜莊、嚴謹恭敬,平常確實去做,則雖然事物「紛至沓來」紛亂地到來,也無法擾亂智慧和想法!從此,形容事物紛紛不斷地到來的「紛至沓來」,就沿用至今。 書證 01.宋.朱熹〈答何叔京書〉其六:「夫其心儼然肅然,常若有所事,則雖事物紛至而沓來,豈足以亂吾之知思!」(源) 02.宋.樓鑰《攻媿集.卷五二.洪文安公小隱集序》:「禪位之詔,登極之赦,尊號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紛至沓來,從容應之。」 03.《續資治通鑑.卷一五一.宋紀一五一.孝宗淳熙十五年》:「戊子,臣僚言:『祖宗之時,士尚恬退,張師德兩詣宰相之門,遂

粉墨登場

音讀 注音 ㄈㄣˇ ㄇㄛˋ ㄉㄥ ㄔㄤˇ 漢語拼音 fěn mò dēng chǎng 釋義 化妝登臺演戲。語本明.張岱〈祭義伶文〉。今亦用「粉墨登場」指在某一場合擔任某一腳色。 典源 明.張岱〈祭義伶文〉(據《瑯嬛文集.卷六.祭文》引) 崇禎辛未,義伶夏汝開死,葬於越之敬亭山。明年寒食,其舊主張長公屬其同儕王畹生、李*生持酒一甌,割羽牲一,至其隴,招其魂而祭之,並招其同葬之父鳳川同食。諭之曰:「夏汝開,汝尚能辨余談話否耶?……汝生前,傅1>粉登場,弩眼張舌2>,喜笑鬼諢3>,觀者絕倒4>,聽者噴飯5>,無不交口讚夏汝開妙者。綺席華筵,至不得不以為樂。死之日,市人行道、兒童婦女,無不歎惜,可謂榮矣。……」 〔注解〕 (1) 傅:擦抹、塗抹。 (2) 弩眼張舌:張大眼睛,伸出舌頭。指表演者誇張的動作。弩,音ㄋㄨˇ,張大。 (3) 喜笑鬼諢:指表演者嬉笑喧鬧,戲謔逗趣的演出。諢,音ㄏㄨㄣˋ,戲謔、逗趣的言辭。。 (4) 絕倒:大笑而傾倒。 (5) 噴飯:吃飯時突然發笑,把嘴裡的飯都噴了出來。比喻失笑不能自禁。 典故說明 「粉墨登場」典源作「傅粉登場」,指化妝登臺演戲。在明末清初昆劇極盛的時期,家庭戲班演唱昆劇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鄉里中稍有地位權勢的,都有一個戲班,如張岱即是。夏汝開是張岱家庭戲班中的一位演員,在明朝崇禛年間死亡。隔年寒食節時,張岱帶著夏汝開的同輩王畹和李*,一起到墓前弔祭他,憶起往日種種,不勝唏噓。文中提到夏汝開生前演戲的模樣:「傅粉登場,弩眼張舌,喜笑鬼諢,觀者絕倒,聽者噴飯。」意指他臉上畫著妝,登臺演戲時,張大眼睛,伸出舌頭,嬉笑喧鬧,戲謔逗趣,看到的人都笑翻了,聽到的人也都笑個不停,不禁讚嘆夏汝開真是太會演戲了,所以他死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非常惋惜。後來「粉墨登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化妝登臺演戲,後亦指在某一場合擔任某一腳色。出現「粉墨登場」的書證如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三.京師梨園》:「其間粉墨登場,丹青變相,銅琶鐵板,大江東高調凌雲。翠繞珠圍,小海唱低歌醉月。」 書證 01.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三.京師梨園》:「其間粉墨登場,丹青變相,銅琶鐵板,大江東高調凌雲。翠繞珠圍,小海唱低歌醉月。」 02.清.梁紹

浮光掠影

音讀 注音 ㄈㄨˊ ㄍㄨㄤ ㄌㄩㄝˋ ㄧㄥˇ 漢語拼音 fú guāng lüè yǐng 釋義 「浮光掠影」之「掠」,典源作「略」,「略」通「掠」,為輕拂、輕拭而過的意思。「浮光掠影」指「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用來比喻見識粗淺,不夠仔細深入。※語或出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後亦用「浮光掠影」比喻文章言論的內容膚淺空泛。有時也用來形容印象不深刻。△「走馬看花」、「浮光漾影」 典源 ※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 滄浪云:「不落言筌,不涉理路。」按:此二言似是而非,惑人為最。夫迷悟相覺,則假言以為筌;邪正相背,斯循理而得路。迷者既覺,則向來之言還歸無言;邪者既返,則向來之路未嘗涉路,是以經教紛紜,實無一法可說也。此在教家已自如此,若教外別傳則絕塵而奔,誠非凡情淺見所測,吾不敢言也。至於詩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但其言微,不與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者乎?詩者,諷刺之言也,憑理而發,怨誹者不亂,好色者不淫,故曰:「思無邪!」但其理元或在文外,與尋常文筆言理者不同,安得不涉理路乎?滄浪1>論詩,止是浮光略影2>,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故云:「盛唐之詩如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3>種種比喻,殊不如劉夢得4>云「興在象外5>」一語妙絕。 〔注解〕 (1) 滄浪:嚴羽,字儀卿,一字丹丘,自號滄浪逋客。南宋邵武人,生卒年不詳。為文學批評家,論詩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為上,且以禪說詩,清人王漁洋本其說而立神韻一派。著有《滄浪詩集》、《滄浪詩話》等。 (2) 浮光略影:浮光,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略影,即掠影,指一閃而過的影子。 (3) 「空中之色」諸句:嚴羽《滄浪詩話.詩辯》的原文作「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 (4) 劉夢得:劉禹錫(西元772∼846),字夢得,唐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後為監察御史。因與柳宗元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晚年時,曾為太子賓客,故亦稱為劉賓客。劉氏擅長詩文,當時與白居易為好友,詩名相若。 (5) 興在象外:感興存在於表象之外。興,音ㄒ|ㄥˋ。詩六義之一,先言他物以引領所詠之事的詩歌作法。 典故說明 「浮光掠影」,指「物體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都是指虛幻

飛黃騰達

音讀 注音 ㄈㄟ ㄏㄨㄤˊ ㄊㄥˊ ㄉㄚˊ 漢語拼音 fēi huáng téng dá 釋義 比喻得意於仕途。語本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扶搖直上」、「青雲直上」 典源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據《全唐詩.卷三四一.韓愈》引)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汙渠。三十骨骼成1>,乃一龍一豬。飛黃2>騰踏3>去,不能顧蟾蜍4>。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君子與小人,不繫父母且。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鉏。不見三公後,寒飢出無驢。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畬。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注解〕 (1) 骨骼成:指長大成人,能自立於社會,並有所成就。 (2) 飛黃:傳說中的神馬。 (3) 騰踏:飛行絕跡。形容神馬飛馳而去,似足不踏地,地面不留蹤跡。 (4) 蟾蜍:動物名。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體型肥大,性遲緩,不能鳴,常棲於陰溼之地。皮膚有疣,可分泌毒液。在此比喻不成材的庸人。 典故說明 「飛黃騰達」原作「飛黃騰踏」。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攘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正是其提倡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同樣的精神,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符讀書城南〉這首詩,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有學問,治學唯勤,不勤勞的話無法有所成就。就好像有兩個小孩,從小一起玩耍嬉戲,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後來一個勤學,

飛揚跋扈

音讀 注音 ㄈㄟ ㄧㄤˊ ㄅㄚˊ ㄏㄨˋ 漢語拼音 fēi yáng bá hù 釋義 跋扈,形容人傲慢蠻橫。「飛揚跋扈」則形容態度蠻橫放縱,不受約束。#語出《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飛揚跋扈」 典源 #《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 侯景素輕世子,嘗謂司馬子如曰:「王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子如掩其口。至是,世子為神武書召景。景先與神武約,得書,書背微點,乃來。書至,無點,景不至,又聞神武疾,遂擁兵自固。神武謂世子曰:「我雖疾,爾面更有餘憂色,何也?」世子未對。又問曰:「豈非憂侯景叛耶?」曰:「然。」神武曰:「景1>專制2>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顧我能養,豈為汝駕御也!今四方未定,勿遽發哀。厙狄干鮮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並性遒直,終不負汝。可朱渾道元、劉豐生遠來投我,必無異心。賀拔焉過兒樸實無罪過。潘相樂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當得其力。韓軌少戇,宜寬借之。彭相樂心腹難得,宜防護之。少堪敵侯景者唯有慕容紹宗,我故不貴之,留以與汝,宜深加殊禮,委以經略。」 〔注解〕 (1) 景:侯景(?∼西元552),字萬景。南朝梁朔方人。善騎射。初仕魏,後降於梁武帝,封為河南王。後篡梁自立為漢帝,為王僧辯等討平。 (2) 專制:獨權統治。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北史.卷六.齊高祖神武帝本紀》 典故說明 「飛揚跋扈」這句成語的出處並不明確,在《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已用來形容侯景。南北朝時,北朝東魏侯景向來不把高歡的兒子高澄放在眼裡,還說:「王在,我不敢有異心,如果王不在,我就不能和那些不懂事的小孩共事!」後來高歡病重,跟兒子高澄說:「侯景在河南獨權統治十四年,一向蠻橫放縱,不受約束,為了防止他變故,我死後,要祕不發喪,以穩定情勢。厙(ㄕㄜˋ)狄干、斛律金、慕容紹宗等人,可以委以重任。之前沒有重用他們,是想留給你去任用,這樣,他們就會感念你的知遇之恩,而忠心報答。」高歡死後,高澄遵照父親的指示,祕不發喪,又重用厙狄干、斛律金、慕容紹家等人。後來侯景因與高澄不合,於是背叛東魏,投降西魏,後又改降南方的梁朝,被封為河南王,但竟又篡梁自立為帝。侯景果然是個「飛揚跋扈」的人。 書證 01.《北齊書.卷二.神武帝紀下》:「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

風聲鶴唳

音讀 注音 ㄈㄥ ㄕㄥ ㄏㄜˋ ㄌㄧˋ 漢語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 釋義 聽到風聲和鶴鳴,都以為是敵兵。語出《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後用「風聲鶴唳」形容驚慌疑懼,自相侵擾。△「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草木皆兵」、「草行露宿」 典源 《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 於是玄與琰、伊等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石軍距張蚝,小退。玄、琰仍進,決戰肥水南。堅1>中流矢,臨陣斬融2>。堅眾奔潰,自相蹈藉3>投水死者不可勝計4>,肥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5>,聞風聲鶴唳6>,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7>,重8>以飢凍,死者十七八。獲堅乘輿雲母車,儀服、器械、軍資、珍寶山積,牛、馬、驢、騾、駱駝十萬餘。 〔注解〕 (1) 堅︰苻堅(西元338∼385),字永固,氐族。任用王猛,修明國政,為五胡中最強盛的國家。猛卒,大舉侵晉,與謝玄等戰於淝水,大敗而還,後為姚萇所殺。 (2) 融:苻融。苻堅之弟。生卒年不詳。 (3) 蹈藉:踐踏。 (4) 不可勝計:無法計算,形容非常多。勝,音ㄕㄥ。 (5) 棄甲宵遁:丟棄鎧甲連夜逃走。指戰敗。 (6) 唳:音ㄌ|ˋ,鳥類高聲鳴叫。 (7) 草行露宿:涉草而行,露天而宿。形容旅途艱辛或急迫。見「草行露宿」。 (8) 重:音ㄔㄨㄥˊ,加、再。 典故說明 據《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載,東晉時,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堅想要征服中原。孝武帝太元八年,他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肥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八萬精兵抗敵。謝玄知道苻堅實力雄厚,若以正面迎敵,必定吃虧,於是決定採取奇襲的戰術。謝玄先要求苻堅的軍隊向後移,好讓晉兵登岸,兩軍決一勝負。苻堅自恃兵多,不疑有他,就答應軍隊後退。混亂之中苻堅中箭受傷,苻融戰亡,在陣後的秦兵以為秦軍戰敗,慌成一團,丟下武器連夜逃跑,沿途只要聽到風聲、鶴鳴,都以為是晉軍來了,結果苻堅的軍隊終於潰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後來原文中的「風聲鶴唳」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極為驚慌疑懼。 書證 01.《晉書.卷七九.謝安傳》:「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源) 02.宋.李曾伯〈醉蓬萊.問金城方略〉詞:「見

風燭殘年

音讀 注音 ㄈㄥ ㄓㄨˊ ㄘㄢˊ ㄋㄧㄢˊ 漢語拼音 fēng zhú cán nián 釋義 「風燭」,燈燭在風中搖曳,明暗不定,也極易滅熄。比喻人生命可危。語本古辭〈怨詩行〉。「殘年」,暮年。語出《列子.湯問》。「風燭殘年」形容人身體孱弱,不久於世的晚年。 典源 1、「風燭」:古辭〈怨詩行〉(據《樂府詩集.卷四一.相和歌辭一六》引) 天德悠且長,人命一何促1>。百年未幾時,奄2>若風吹燭。嘉賓難再遇,人命不可續。齊度遊四方,各繫太山錄。人間樂未央,忽然歸東嶽。當須盪中情,遊心恣所欲。 〔注解〕 (1) 促:短促。 (2) 奄:音|ㄢˇ,急遽、匆促。 2、「殘年」:《列子.湯問》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1>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2>!以殘年餘力,曾3>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注解〕 (1) 河曲智叟:一位住在黃河曲流處的智慧長者。 (2) 不惠:不聰明。惠,或作慧。 (3) 曾:音ㄗㄥ。尚且。 典故說明 「風燭殘年」係由「風燭」及「殘年」二語詞組合而成。「風燭」即「風中之燭」,意指燈燭在風中搖晃,隨時都有可能被吹滅,比喻身體孱弱,生命即將消逝。「風燭」一詞見於古辭〈怨詩行〉,此詩內容為感嘆人的生命脆弱而短暫,隨時光流轉,頃刻間就如風中的燭火,岌岌可危。「殘年」則見於《列子.湯問》中一則愚公移山的故事。相傳太行、王屋兩山本在河南、漢水之間,愚公住在兩山之北,兩座大山的阻擋使他出入非常不便。高齡九十的他,於是率領著家人,一鏟一鏟地想把山鏟平。住在附近的智叟看了,笑著阻止他說:「你真傻啊!你以為自己還能活多久?別說把山剷平,我看你連稍微毀損它的能力都沒有。」愚公聽了並不為所動,仍是繼續堅持下去,終於天帝被他的毅力所感,把兩座大山給移走了。「殘年」一詞即見於智叟嘲笑愚公的話:

風調雨順

音讀 注音 ㄈㄥ ㄊㄧㄠˊ ㄩˇ ㄕㄨㄣˋ 漢語拼音 fēng tiáo yǔ shùn 釋義 風雨及時而適量。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的景象。語出《六韜》。 典源 《六韜》(據《舊唐書.卷二一.禮儀志》引) 武王1>伐紂2>,雪深丈餘,五車二馬,行無轍跡,詣營求謁。武王怪而問焉,太公3>對曰:「此必五方之神4>,來受事5>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職命焉。既而克殷6>,風調雨順。 〔注解〕 (1) 武王:周武王,姬發,生卒年不詳,文王之子。因商紂暴虐無道,乃率領諸侯伐商,大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京。在位十九年崩,諡曰武。 (2) 紂:商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雖才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3) 太公: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年老隱釣山林,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 (4) 五方之神:東西南北中之神。東方之神行屬木,南方之神行屬火,西方之神行屬金,北方之神行屬水,中央方之神行屬土。 (5) 受事:接任辦事。 (6) 殷: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商,傳至盤庚,改號為殷,故稱為「殷商」。 典故說明 「風調雨順」的意思是風雨及時而適量。這個成語可用來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的景象。典源出自《六韜》。《六韜》記載太公姜尚與周文王、武王商討如何推翻商朝的謀劃內容,共有六篇。前二篇文韜、武韜為政治的戰略,後四篇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則是軍事的戰略。《舊唐書》有一段《六韜》佚文記載:武王伐紂,天下大雪,雪深三尺,突然有五人乘馬車,後面跟著二人騎馬,到營帳前求見武王。武王覺得很奇怪,就問太公姜尚,太公說:「他們是五方之神,天意要您建立周朝,他們是前來接受派遣的。」武王馬上迎接五神入營,請他們協助驅除紂王,救眾生於水火之中。武王消滅殷商的暴政後,五神完成任務,隨即返回天庭。從此風雨及時,五穀豐收,人民富樂安康,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即摘自典源,用來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的景象。

風塵僕僕

音讀 注音 ㄈㄥ ㄔㄣˊ ㄆㄨˊ ㄆㄨˊ 漢語拼音 fēng chén pú pú 釋義 「風塵」,旅行時冒風受塵,因以之比喻旅行艱辛。#語出漢.秦嘉〈與妻書〉。「僕僕」,勞頓的樣子。語出※宋.高斯得〈經筵進講故事〉。「風塵僕僕」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勞累。 典源 1、「風塵」:#漢.秦嘉〈與妻書〉(據《藝文類聚.卷三二.人部十六.閨情》引) 不能養志,當給郡使。隨俗順時,僶俛當去。知所苦故爾,未有瘳損。想念悒悒1>,勞心無已。當涉遠路,趨走風塵。非志所慕,慘慘少樂。又計往還,將彌時節。念發同怨,意有遲遲。欲暫相見,有所屬託。今遣車往,想必自力。 〔注解〕 (1) 悒悒:憂愁鬱悶的樣子。悒,音|ˋ。 〔參考資料〕 另可參考:漢.范靖妻沈氏〈晨風行〉(據《玉臺新詠.卷九》引) 典故說明 「風塵僕僕」係由「風塵」及「僕僕」二語組合而成。「風塵」是出自漢.秦嘉〈與妻書〉。秦嘉,字士會,東漢隴西人。桓帝時,秦嘉為郡上計簿吏,因此須向中央報告該郡境內所有統計數據。有次,妻子徐淑因病返回老家,來不及當面告別,於是互贈詩文抒發思念之情,《玉臺新詠》即收錄有秦嘉〈贈婦〉詩三首。〈與妻書〉一文裡提到「當涉遠路,趨走風塵。」寫的是:出差的路途遙遠,一路上必然勞頓地趨走在風沙塵土中。「僕僕」則是出自宋朝高斯得〈經筵進講故事〉。文中指出近年來,士大夫汲汲於爵祿名位的追求 形成一種風氣,廉恥道德為之淪喪。也因為這樣,使得近來負監督糾彈諫諍之責的臺諫官員,「既往後來,僕僕道路」,也就是往返奔波,旅途勞頓。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風塵僕僕」,用來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勞累。 書證 01.《痛史.第八回》:「這日到得高郵,已是黃昏時分。三人揀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風塵僕僕,到了此時,不免早些歇息。」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勞累。 使用類別 用在「行旅勞累」的表述上。 例  句 01 總統風塵僕僕,趕到各地視察災區。 02 為了賺取微薄的薪水,他風塵僕僕地兩地奔走。 03 看他的臉色,必然是一路風塵僕僕,備嘗辛苦。 04 他風塵僕僕趕回家中,就是為了和家人團聚一起過年。 05 他們只在小鎮停留一夜,第二天就風塵僕僕地上路了。 06 為了參加十月慶典,許多華僑風塵僕僕地從國外趕回來。 07

風馳電掣

音讀 注音 ㄈㄥ ㄔˊ ㄉㄧㄢˋ ㄔㄜˋ 漢語拼音 fēng chí diàn chè 釋義 掣,急閃而過。「風馳電掣」指像風那樣奔跑,像電光那樣急閃而過。形容速度極快。語出《六韜.卷三.龍韜.王翼》。 典源 《六韜.卷三.龍韜.王翼》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神威,為之奈何?」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授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綱紀。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武王曰:「請問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潛謀應卒,揆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困乏。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1>。 〔注解〕 (1) 不知所由:不知道從何處而來。 典故說明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相傳是西周時呂尚所著。呂尚,字子牙,本姓姜,周初賢臣。其先祖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年老隱居,周文王出獵時,相遇於渭水之濱,得到文王賞識,相談甚歡,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文王立呂尚為師,後呂尚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於齊。《六韜》一書採用周武王與呂尚的對話形式寫成,分為六卷,內容主要為有關治國、治軍與戰爭的理論。在〈龍韜.王翼〉篇中,周武王問呂尚:王者之師應該有哪些輔佐人才?呂尚認為一支強大的軍隊,應該有七十二位優秀的幕僚,並就其職掌及能力一一回答。論及陣前奮勇殺敵的將領時,呂尚說:「一個好的將領,應該兼備智慧和魄力,平時要善於維護調度武器裝備,一旦出征,就像風和電一樣的快速,殺得敵人措手不及,完全不知道他從何而來。」「風馳電掣」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速度極快。 書證 01.《六韜.卷三.龍韜.王翼》:「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源) 02.唐.王 〈懷素上人草書歌〉:「忽作風馳如電掣,更點飛花兼散雪。」 03.《封神演義.第六○回》:「黃飛虎鎗法如風馳電掣,往來如飛,搶入懷中。」 04.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二齣》:「袖中三尺劍,嘆空自光芒貫日,倘一時離匣,風馳電掣,掃除妖魅。」 05.《花月痕.第二○回》:「曼雲尚未回言

風馬牛不相及

音讀 注音 ㄈㄥ ㄇㄚˇ ㄋㄧㄡˊ ㄅㄨˋ ㄒㄧㄤ ㄐㄧˊ 漢語拼音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釋義 比喻事物之間彼此毫不相干。語出《左傳.僖公四年》。△「馬牛其風」 典源 《左傳.僖公四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1>處南海,唯是風2>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陘。 〔注解〕 (1) 寡人: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詞。 (2) 風:雌雄因相誘而相追逐。一說通「放」。 典故說明 據《左傳.僖公四年》載,魯僖公四年時,齊桓公以諸侯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後,接著又進兵征討楚國。楚成王便派遣使者前去交涉說:「齊國地處北海,楚國地處南海,兩國相距遙遠,毫無利害關係和牽連。即便放逸馬牛雌雄相誘相追逐,也不可能發生越界的事。不知貴國為什麼要攻打我們呢?」後來雙方估量彼此實力相差無幾,真打起來,大家都無好處。便結盟和好,結束這件事情。後來「風馬牛不相及」被用來比喻事物彼此之間毫不相干。 書證 01.《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源) 02.宋.劉克莊〈答南雄翁教授書〉:「人情喜面諛,雖至親骨肉間,猶有隱情,足下於僕風馬牛不相及,而意氣傾攻,倒瑕指疵,慨然以訂頑砭愚自任。」 03.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二九齣》:「太子,君處江北,妾處江南,風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 04.《隋唐演義.第六一回》:「又知單員外與表兄是心交,故託表兄鼎言,轉致單員外要他玉成姻事;若說單家小姐,真風馬牛不相及。」 05.《東周列國志.第二三回》:「寡君聞上國車徒,辱於敝邑,使下臣完致命。寡君命使臣辭曰:『齊楚各君其國,齊居於北海,楚近於南海,雖風馬牛不相及也。不知君何以涉於吾地』敢請其故?」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事物之間彼此毫不相干。 使用類別 用在「毫不相干」的表

風花雪月

音讀 注音 ㄈㄥ ㄏㄨㄚ ㄒㄩㄝˇ ㄩㄝˋ 漢語拼音 fēng huā xuě yuè 釋義 指四時美好的景色。語本唐.鄭谷〈府中寓止寄趙大諫〉詩。後用「風花雪月」比喻男女間歡愛之事。亦用於比喻浮華空泛的言情詩文。 典源 唐.鄭谷〈府中寓止寄趙大諫〉詩(據《全唐詩.卷六七四.鄭谷》引) 老作含香客,貧無僦舍錢。神州容寄跡,大尹是同年。密邇1>都忘倦,乖慵2>益見憐。雪風花月好,中夜3>便招延4>。 〔注解〕 (1) 密邇:接近。邇,音ㄦˇ。 (2) 乖慵:閒適慵懶。慵,音ㄩㄥ。 (3) 中夜:半夜。 (4) 招延:招致延請。 典故說明 「風花雪月」典源作「雪風花月」分別代表春花、夏風、秋月、冬雪,四季美好的景色,也作「雪月風花」。唐代詩人鄭谷,字守愚,僖宗光啟中舉進士。他作的〈府中寓止寄趙大諫〉詩,寫他晚年貧困,不知寄身何處,而同榜的老友卻仍居高位。但憑著兩人深厚的交情,不分季節,只要知道那裡有美麗的景致,即使半夜也會前來邀約。「雪風花月好」即在表述四時的美景,是「風花雪月」這個成語最初的意思。後來在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哎險也漢相如滌器臨邛市,秦弄玉吹簫跨鳳樓,動不動君王行奏。本是些風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中,借以比喻男女間花前月下絢麗的韻事。今則多用以比喻男女間情愛之事,也用來比喻浮華空泛的言情詩文。 書證 01.《朱子語類.卷一○○.邵子之書》:「(直卿)曰:『他說風花雪月,莫是曾點意思否?』(朱子)曰:『也是見得眼前這個好。』」 02.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哎險也漢相如滌器臨邛市,秦弄玉吹簫跨鳳樓,動不動君王行奏。本是些風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 03.元.無名氏《魚籃記.第一折》:「春夏秋冬四季天,風花雪月緊相連。長江不見回頭水,人老何曾再少年。」 04.《水滸傳.第二回》:「(高俅)因幫了一個生鐵王員外兒子使錢,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被他父親開封府裡告了一紙文狀。」 05.《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常言道:『一品官,二品客。』做客的那一處沒有風花雪月?只苦了家中娘子。」 06.《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如何叫做趁好的從良?做小娘的,風花雪月,受用已勾,趁這盛名之下,求之者眾,任我揀擇個十分

風雨飄搖

音讀 注音 ㄈㄥ ㄩˇ ㄆㄧㄠ ㄧㄠˊ 漢語拼音 fēng yǔ piāo yáo 釋義 「風雨飄搖」之「飄」,典源作「漂」。「漂」,同「飄」。受風雨的吹打而搖晃。語本《詩經.豳風.鴟鴞》。後用「風雨飄搖」比喻時局動盪不安,極不穩定。 典源 《詩經.豳風.鴟鴞》 予羽譙譙1>,予尾翛翛2>,予室翹翹3>,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4>。 〔注解〕 (1) 譙譙:音ㄑ|ㄠˊ ㄑ|ㄠˊ,羽毛散亂殘敝的樣子。 (2) 翛翛:音ㄒ|ㄠ ㄒ|ㄠ,鳥羽殘破的樣子。 (3) 翹翹:音ㄑ|ㄠˊ ㄑ|ㄠˊ,危險。 (4) 嘵嘵:音ㄒ|ㄠ ㄒ|ㄠ,恐懼聲。 典故說明 「風雨飄搖」原作「風雨漂搖」。《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鴟鴞〉一詩為一隻母鳥訴說自己養育子女,築窩持家的辛勞與艱苦。全詩共四段,前三段敘述孩子被貓頭鷹抓走,以及自己為保全家園,費盡辛苦構築巢穴的過程。末段則用了「譙譙」、「翛翛」、「翹翹」、「嘵嘵」數個疊字,描寫母鳥竭盡心力後的憔悴與朝不保夕的驚恐。母鳥自訴:「為了築巢,我的羽毛變得散亂枯焦,尾巴殘破得像是枯黃的稻草。但那窩巢在又高又危險的樹梢,被風雨吹打得搖搖晃晃,我內心無比恐懼,卻只能無助的哀叫。」此詩或有所寄託,今日已不可確知。後來「風雨飄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局動盪不安,極不穩定。出現「風雨飄搖」的書證如宋.鄭清之〈念奴嬌.楚天霜曉〉詞:「多少風雨飄搖,夫君何素,晚節應難改。」 書證 01.宋.鄭清之〈念奴嬌.楚天霜曉〉詞:「多少風雨飄搖,夫君何素,晚節應難改。」 02.宋.范成大〈送文處厚歸蜀類試〉詩:「死生契闊心如鐵,風雨飄搖鬢欲絲。」 03.明.歸有光〈杏花書屋記〉:「(周)孺允兄弟數見侵侮,不免有風雨飄搖之患。如是數年,始獲安居。」 用法說明 一、 語義說明 受風雨的吹打而搖晃。 使用類別 用在「風雨交加」的表述上。 例  句 01 這棵大樹在風雨飄搖之中,屹立不搖。 02 長熟的果實在風雨飄搖中被打落地面,讓果農看了好不心疼! 03 這個山間村落已經成了風雨飄搖的孤舟,隨時都有可能被山洪沖毀。 二、 語義說明 比喻時局動蕩不安,極不

風吹草動

音讀 注音 ㄈㄥ ㄔㄨㄟ ㄘㄠˇ ㄉㄨㄥˋ 漢語拼音 fēng chuī cǎo dòng 釋義 風吹起,草木搖動。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語或出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 典源 ※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五》引) 悲歌已了,由懷慷慨,北背楚關,南登吳會。屬逢天暗,雲陰靉*。失路傍徨,山林摧滯。怪鳥成群,蟲狼作隊,禽號姓姓(狌狌),獸名狒狒。忽示(尔)心驚,拔劍即行。〔匣中光出,遍野精明,中有日月,北斗七星〕心雄慘烈,不懼千兵。〔平王1>捉我,事未消寧〕,儻2>被擒獲,百死無生。〔偷蹤竊道,飲氣吞聲3>,風吹草動,即便藏形〕。劍歌已了,更復前行。〔北跨廣陵,南登吳會,關津忽切,州縣嚴加,勒鋪交橫,鎮代相續。潛身避影〕,一步一前,不經旬月之間,即至吳國。一依魚人教示,披髮遂入市中,塗面上〔而行〕,獐狂大哭三聲,東西馳走。 〔注解〕 (1) 平王:?∼西元前516,春秋時楚國國君。熊氏,名居,一作子居,字棄疾,靈王之子。靈王死,詐殺兄公子比、子皙而自立。後恐國人作亂,故施惠於百姓。在位十三年,諡平。 (2) 儻:如果、假若。同「倘」。 (3) 飲氣吞聲:形容含怨抱恨而無法表態發洩。見「忍氣吞聲」。 典故說明 在草原上,風只要輕輕掠過,草就會搖動,所以「風吹草動」一語可用來比喻輕微的動靜變化。使用此語比較早的文獻如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後來伍子胥受到吳王闔廬的賞識,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他更藉著救援蔡國的名義,出兵攻打楚國,並在佔領楚國郢都之後,命令士兵挖出平王的屍骨鞭笞,報了父兄被殺之仇。在敦煌變文《伍子胥變文》中,描寫伍子胥逃亡時,平王的追兵在後緊追不捨,他躲躲藏藏,心中十分驚懼,一旦被平王抓到,肯定會難逃一死,所以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的動靜,他就會立刻藏身起來,等到確定沒有追兵後才繼續逃亡。後來「風吹草動」這句成語也多用在於驚懼的狀況中。 書證 01.《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五.伍子胥變文》:「儻被擒獲,百死無生。偷蹤竊道,飲氣吞聲,風吹草動,即便藏形。」(源) 02.宋.謝良佐《上蔡先生語錄.卷上》:「我自有命,若信不及,風吹草動,便生

風平浪靜

音讀 注音 ㄈㄥ ㄆㄧㄥˊ ㄌㄤˋ ㄐㄧㄥˋ 漢語拼音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釋義 無風無浪。語出宋.楊萬里〈泊光口〉詩。後用「風平浪靜」比喻平靜無事或情勢穩定。△「風恬浪靜」 典源 宋.楊萬里〈泊光口〉詩(據《誠齋集.卷一六》引) 風平浪靜不生紋,水面渾如1>鏡面新。忽有暗流江底出,袞翻水面作車輪。 〔注解〕 (1) 渾如:簡直像。 典故說明 「風平浪靜」是無風無浪的意思。宋代文人楊萬里的〈泊光口〉詩:「風平浪靜不生紋,水面渾如鏡面新。」意思即是:無風無浪的天氣,水面上沒有半點波紋,簡直有如鏡面般光滑。元人鄭廷玉的戲曲《楚昭公.第三折》:「今日風平浪靜,撐著這船,慢慢的打魚去來。」又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卿卿噥噥了一會,天色漸漸明了,那時已自風平浪靜,撥轉船頭望鎮江進發。」其中的「風平浪靜」皆為如此語義。明代大儒陸九淵《語錄》:「因提宮昨晚所論事,只是勝心。風平浪靜時,都不如此。」及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第八七回》:「整頓飯食喫畢,已有掌燈之時,卻是風平浪靜,毫無動靜。」其中「風平浪靜」所修飾的對象則由自然現象轉而為人事景況,引申成平靜無事的意思,現今使用這個成語時多用此義。 書證 01.宋.楊萬里〈泊光口〉詩:「風平浪靜不生紋,水面渾如鏡面新。」(源) 02.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今日風平浪靜,撐著這船,慢慢的打魚去來。」 03.《西湖二集.卷三○》:「葉法善書一道符,叫人走出船頭,投在江中,頃刻便就風平浪靜,安然無恙渡過了江。」 04.《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卿卿噥噥了一會,天色漸漸明了,那時已自風平浪靜,撥轉船頭望鎮江進發。」 05.明.陸九淵《語錄》:「因提宮昨晚所論事,只是勝心。風平浪靜時,都不如此。」 06.《三俠五義.第八七回》:「整頓飯食喫畢,已有掌燈之時,卻是風平浪靜,毫無動靜。」 07.《孽海花.第九回》:「出口後,一路風平浪靜,依著歐亞航路進行。」 08.《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我又帶上房門,到艙面上去看看,只見天水相連,茫茫無際;喜得風平浪靜,船也甚穩。」 用法說明 一、 語義說明 無風無浪。 使用類別 用在「水面無波」的表述上。 例  句 01 此刻海面上風平浪靜,很難想